•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趣味游戏美国版

    趣味游戏美国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2007

    主演:娜奥米·沃茨,蒂姆·罗斯,迈克尔·皮特,布拉迪·科贝特,戴文·吉尔哈特,博伊德·盖恩斯,希博汗·法隆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还是觉得你最好2

    • 正片

      还是觉得你最好2 普通话版

    • HD

      小行星城

    • HD中字版

      我是大哥大电影版

    • HD

      宿醉2

    • HD

      宿醉

    • HD中字

      不二神探

    • HD中字

      乐透大作战

     剧照

    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3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4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5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7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8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9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乔治(Tim Roth 蒂姆?罗素 饰)和安(Naomi Watts 娜奥米?沃茨 饰)带着儿子和爱犬来到城外岛某别墅度假,原本美好的假期却被两个不速之客破坏。两个打扮拘谨,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敲开乔治的房门,向他们借鸡蛋。安热情地接待他们,然而鸡蛋一次次被有意无意打破,他们的电话也被碰倒水中。安的忍耐到了极限,命令他们离开自己的房子。  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对乔治一家展开毫不留情的折磨与屠杀……  本片荣获2008年少年好莱坞奖一种视角最佳男主角奖(Brady Corbet)。

     长篇影评

     1 ) 切实恶心到我了


    这种片子也值得追捧的话,我只能说我确实被切切实实地恶心到了。

    通篇是讲一场绑架与杀人的游戏,规则只是施暴者发布,受暴者只能等待处决。

    我以为会是一场旗鼓相当的智力较量,看到的却是绵无趣的折磨。

    据说导演很NB,据说导演很让人思考,那不妨把故事弄得再恶心点。

     2 ) FIFF21丨DAY9圆桌《趣味游戏》:给我,给我,我要!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RyanRyqn@松野空松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九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哈内克的原版《趣味游戏》,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X,我理解哈内克的意思,但是还是X,嗯。

    场刊嘉宾 RyanRyqn

    我打的4星,是我本届的金火车,看完这部我直接被哈内克圈粉了。之前看了几部一直觉得很厉害,但是这部真的太强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也是4星,《趣味游戏》完全有刺激到我,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无论是惊为天人的遥控器还是白瘦男惊为天人的傲慢都让我非常震惊。我看完之后甚至希望哈内克可以给我一个遥控器,那我一定会上遍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除了剥削观众这个最大动机之外,这个故事本身是否有对于现实问题的指涉?比如中产家庭、阶级差异等等。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当然有了,哈内克玩烂的东西,哪怕在《快乐结局》,他还在玩这个。

    场刊嘉宾 RyanRyqn

    肯定是有的,我觉得哈内克对社会的批判十分到位。我个人特别喜欢剖析社会的电影,在我有限的阅片量中,我觉得哈内克和李沧东是最有力的批判者,但是二者又有很多不同的点。

    比如这部里,映射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的一位阳痿的父亲、一位被动的母亲,哈内克的冷酷在于将这两者的定位放置于阶级矛盾产生的暴力的从绝望到死亡的过程中,一次次将希望扼杀,我太爱了。里面同时对宗教的探讨、反叛假扮上帝、要求母亲跪下来祈祷,然后似乎上帝听到了,母亲奇迹般地抢下了枪杀死了反派,结果上帝重放了剧情,整场表演变成了真正的趣味游戏。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欧洲的什么阶级矛盾我不懂,但是我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女主角一家人和他们的邻居都过的非常好,而且很有礼貌看起来就是很高级的人,而白瘦子和白胖子一看起来就是街头小混混,哈内克用这么直白的描写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要讲一个穷人欺负富人的故事,无关好坏。我觉得和当时和社会环境有关,联系到哈内克后来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讽刺好莱坞,所以我觉得这种漫画程度的讲述特别精彩动人。

    场刊嘉宾 RyanRyqn

    我觉得这里面有映射上世纪末暴力电子游戏的争论,同时也可以结合德勒兹的童年游戏的概念:这种反复正是前生成时期的自由,这种反复似乎更加接近真理。还有就是这种暴力正是对21世纪的预言,就像mark fisher对后人类的描述:21世纪的人任处于20世纪,我们只是20世纪的延申。21年看这部片子,不免觉得哈内克的天才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敏锐感。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我知道哈内克对暴力的反抗,以及将观众置于这个选择。但是他的态度让我感觉太傲慢了,他最傲慢的是重复拍摄了《趣味游戏》。要我说,既然过去这些年来什么都没变,为何不直接重映《趣味游戏》呢?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因为美国人不喜欢看字幕,现在开始看了,这部分是《寄生虫》的功劳。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配音,都比重拍成本更小。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配音会破坏电影质感罢了,而且哈内克肯定是有了金主才拍的吧,不可能自己没得拍的就去拍这个了。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怎么可能?《趣味游戏》只能是赔本的,必然导致观众提前离场,这样反而不利于他的好莱坞发展。但另一方面,《趣味游戏》只有你中途关闭、提前离场,才是符合哈内克的内心预期,即人类还有救。

    场刊嘉宾 RyanRyqn

    你可以这么想,不是哈内克想重拍,是反叛。上帝想重新玩一次这个游戏,一方面我觉得亲自重拍美国版可能是哈内克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自我思考,二方面可能是为了好莱坞资源拍后面的电影。亲自重拍自己的电影这种举措太少了,尤其美国人的电影口味和我们不一样,那个时代美国R级片有大量的观众。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如果是对美国社会有自己的思考,那么会加入一些美国社会的元素,然而并没有。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哈内克自己说过,因为原片是在讽刺好莱坞恐怖片,所以想拍个英语版给美国人看,而且是华纳投资的,哈内克也不是为了票房。用贴吧的话来说,是“华纳自己为信仰充值而已”。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是的,他根本不是为了票房,更谈不上想要好莱坞的发展而这么做。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欧洲导演登陆好莱坞重拍一遍自己原作的,也不止哈内克一个。荷兰的斯鲁依泽也做过,《神秘失踪》就有欧版(88年)和好莱坞版(93年),都是同一个导演。

    场刊嘉宾 RyanRyqn

    对啊,就相当于给美国人拍的,这片子就是从美国社会提取的灵感,拍一个美国版有什么不对?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还是那句,两个版本除了角色,道具几乎一模一样,哪里从美国社会提取灵感了?

    场刊嘉宾 RyanRyqn

    为什么要纠结于导演重拍了这电影?这和电影本身有什么关系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点的话,我想让大家具体谈谈对“遥控器”这个道具的看法,不限角度。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遥控器就是反暴力快感的东西,暴力是不能通过暴力来制止的,另外说下《趣味游戏》我可以5星也可以0分,5星在电影的技术手法和导演本意表达,0分在于导演态度。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遥控就是神啊,我的天哪,哈内克真的把我搞死了。遥控器就是欲望的象征,我真的看到那一幕之后脑子里全部都是,“我要遥控器,把遥控器给我”,哈内克真的很会调动观众的感官。

    场刊嘉宾 RyanRyqn

    我觉得遥控器的象征一方面可以是上帝,二方面是暴力,遥控器很像电子暴力的游戏复活。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最后的话,大家有在两版中感受到任何不同吗?我觉得演员气质是挺不一样的,而且演员气质给到我“真”和“假”的不同观感。美国版我觉得很假,所以我反而更喜欢,因为心理上没有负罪感了,原版是更“真”的。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那是演员本身带来的,哈内克还没强大到演员在他手里是棋子的地步。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你觉得97《趣味游戏》的主角们是工具还是真正的演员?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演员罢了,女主值得影后。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个人很喜欢白瘦男主角和女主角罢了,白瘦男主角对不囍猪的人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性魅力。他的眼神很天真,笑容也很纯真,但是做的全都是最恐怖的事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女主和儿子各有一次事先张扬的逃跑计划,按照一般电影起码是要迂回几次的,这里直接KO。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而且之后的斩杀非常利索。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哈内克不仅不给你看暴力现场,他连人物对暴力的反应、情绪都不给你看,真的很高级。而我越是看懂哈内克这种手法的厉害,我越是厌恶。应该说,我只有厌恶才是尊重了哈内克。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理解你的厌恶,我的喜欢也是因为我不会把自己当成富人那一家,反而我在和穷人共情,我好可怕惹。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我没有和任何人共情,就是觉得我意识到了,然后我情绪就不会被调动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和富人共情会气死罢了,你没有气死,说明你很尊重哈内克。就像小男孩死的时候,镜头切的白瘦男切面包,虽然耳边都是客厅里的哭声,但是我没有听到,我只是在想,白瘦男就像在给我做早餐一样,我会在后面抱住他,然后他喂我吃面包。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哈内克的电影结局,一直都是WTF的,在这一点他真的很厉害,哪怕是《爱》。

    #FIFF21#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我们“性本恶”


       哈内克的电影给我的感觉一向都是冷峻,压抑,观影时的情感无处宣泄,却又沉浸于肾上腺素随时迸发。我常觉得喜欢哈内克电影的人心理上都是喜爱猎奇的一批人,警惕而又有原则的观看他的电影,然后每一次结局都会被憋的攒手抓头,可依旧乐而不疲。这部《趣味游戏》更是从一开始就令小心翼翼的观众们再一次陷入了哈内克的“变态”圈套。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我们老祖宗孟子和荀子的两种对峙观点,即孟子的“人性本善”与荀子的“人性本恶”。
        所谓“性本善”就是讲每个人的心生来有“向善”的本性。性善是人的天性,是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只是人在社会中慢慢沾染了坏习惯,当一种或者几种不良习惯一起作用在人的本性上时,他原本“向善”的品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坏。所谓好人与坏人,如此而已。
     而荀子讲人生来白纸一张,“仁义礼智信”是伪装在这张纸上的,这种是后天的伪装,如果没有这些教化,人饥择食,寒求暖,劳欲息,趋利好色,憎丑恨恶都是天性使然,如果任由本性发展社会必然残忍,暴乱,动荡……所以才有规范的来束加在人的本性之上。
        在历经了两千多年文明教化后,善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人的标准品质之一。我们抵制罪恶,宣扬善良,热爱和平,仿佛已进化成更高阶的文明动物,涤除了本性的邪恶。但是这部电影残酷的告诉人们,我们的善只是伪善,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里还有为根除或者无法伪装的邪恶。更为难以忍受的是这种实录形式表现的电影强迫我们来接受、承认,我们正在享受罪恶。
       电影从开篇起就给人很不自然的感觉,古典音乐突然插金属出片头,很cult的感觉。狗不停的大叫好像危险正在迫近而表现却依然稀松平常,直到Peter来借鸡蛋,当电影中Peter把四个鸡蛋摔碎再一次要求拿鸡蛋的时候,我觉得主人翁安娜的地位正在被侵犯,心理上我已经开始偏袒向女主人安娜。直到Paul的出现,他提着棒球杆出去然后狗叫声戛然而止,后知后觉的我意识到这两个很伪善的不速之客已经棍决了那只狗都时候。男主人George回来的时候,与其说我的心里期待着他将不速之客驱逐出去,更不如说我期待着两个陌生青年如何留下来,继续施暴。我彼时的心理也许出于好奇,毕竟很少有电影开门见山的就将观众心理至于被害人的位置之后立刻开始侵犯人。
        接来下的一切在预料之中也猝不及防。打折George腿,闲聊天,玩无理取闹的游戏。我们一直秉信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好奇为什么这两个陌生的青年会闯入这三口之家行凶作恶。我们的情绪替这一家人痛苦,我们的心理同这家人一样不解迷惑,当安娜脱下衣服的时候我们的一样觉得羞愧难耐。我们的情绪一步步的被导演调度着,即将随着节奏在下一个转折点逆转。
        就在Paul对着镜头说你是他们那边的你赌我们谁赢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性质变了。当Paul让我们赌谁生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过了伪善的临界点,沉浸在导演营造的作恶氛围里。我们虽然心情上还同情受害者,但是位置上却等同于施暴者。,情绪与身份的对立已将我的身体分裂开。
        这种隔着银幕“被互动”的感觉就像是参与犯罪的实录,被很强烈的不安包围,像是同受害的一家人一样被蹂躏。被害人终于因为承受不住折磨而请求一个痛快的解脱时候,Paul居然再一次对着镜头狡黠的道:我不能在这里停止,因为现在还没到剧情片的长度。
        这句话我是崩溃的。因为我们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受害人的折磨,而这种折磨无法停止单纯的原因竟然只是没有达到影片的时间长度来取悦观众。我们在这场罪恶游戏中,亦是作恶的人。
    接下去安娜抢过猎枪崩了Peter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惩恶扬善的预期终于往前迈了一小步,但随即绝望的是Paul竟然可以通过遥控器遥控时间,回到安娜夺枪的瞬间抢下枪,然后冷傲的说,这不符合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放任听从心里的罪恶。就像我们不喜欢这种暴力,无缘由的杀戮。而我们又期待着电影的下一秒钟,就好像被道德束缚的我们慢慢被松开一样,想着电影快继续下去,一家人到底谁能活下去,这个杀人游戏谁是赢家。
        哈内克这部电影真的很叫人抓墙,它扒开我们心里蠢蠢欲动的邪恶种子照了照,然后就离开了。我并没有犯罪,但是我会深切的意识到,在电影中但某一刻,我是期待着罪恶继续实施的。好吧,受了文明教育十几年洗礼的我不得不承认人性本恶,在某一些时刻这些邪恶念头就会吞噬我的理智操控我做出一些难以置信的举动。
        对于哈内克只能是又爱又恨。爱他能窥透我的心思如此懂我,却恨他揭开我的面具让我颜面尽失。
    所庆幸的是,离开座椅,我会同你们一起批判哈内克变态,而我享受罪恶的那一刹那,只有我自己知道。

     4 ) 《趣味游戏》:决不能单方面取消

    1小时6分21秒,背景音乐响起,走进湖对岸那幢别墅的保罗,把脸转了过来,朝向了镜头,仿佛看着观众,然后画面被定格,那含着诡异表情的笑再没有改变,一直到1小时7分15秒电影结束。这是长达54秒的最后一个镜头,当镜头被定格,杀人者保罗用诡异的笑制造了另一种恐怖:安娜、乔治和儿子乔吉一家被灭门,但这悲剧绝不是一个终结,当保罗以借鸡蛋的同样借口来到主人家,当他们再次成为不速之客,这个杀人的“趣味游戏”还将以同样的节奏发生,这个流血的暴力故事还将重复进行。

    但是,这似乎不是一种真正的恐怖,当保罗和汤姆成为循环制造谋杀的同一人,当他们开始实施下一个计划,真正的暴力实施者却是在摄像机后面的汉内克:他没有让暴力终结,他没有用叙事的方式制止悲剧,他反而给了两个凶手更开放更无拘束的暴力空间,而保罗面向镜头就是在对观众实施暴力,就像在船上他和汤姆将束缚住了手脚的安娜推下了水,结束了“趣味游戏”之后,汤姆把他们讨论的关于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的交流困难看成是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共谋:“虚幻也是真实,你可以在电影中看到,电影正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一个在电影中被叙述的灭门故事,是现实暴力的某种体现,而暴力导致的悲剧不仅仅在电影中,也在现实中——保罗和汤姆制造了像现实一样的暴力,而在电影的虚幻世界里,哈内克却制造了更让人绝望的悲剧。

    的确,这场被冠以“趣味游戏”的故事就是一个血腥、残忍甚至荒谬的暴力事件。那条名叫“赫基”的狗在狂吠之后声音渐渐平息,是暴力的起点,之后乔治从码头回家看见妻子安娜对两个不速之客生气,本来是简单一次借鸡蛋,不应该让人产生口角,乔治甚至还质问安娜为何要发脾气,但是看起来羞涩的保罗却骂了他一句,此时乔治才体会到安娜生气的原因,他打了保罗一个耳光,尽管不重,但是完全激怒了保罗,他用高尔夫球杆直接打中了乔治的膝盖骨,甚至敲碎了那个起到关键所用的器官,这是他们实施暴力的重要一步,或者正是让乔治这个家里的唯一成年男人失去了行动能力,使得双方的较量失去了平衡。接着两个人真正玩起了“趣味游戏”,他们赌在12小时之内会让乔治一家都死去,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游戏,而他们正是按照这个游戏一步步实施着:逃跑的乔吉被保罗抓了回来,在他试图再次逃跑时,被汤姆用猎枪打死,电视机和墙上被喷溅出的鲜血染红;安娜在他们的强迫下脱掉了衣服,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之后他们又将寻找帮忙的安娜抓了回来,在目睹了乔吉之死之后,她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在游戏中被打死,而在第二天8点多,在游戏结束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不想再等待的保罗把安娜推下了水,就像轻轻推了一下没有生命的物体,安娜甚至没有挣扎就消失在水面之下。

    乔吉和乔治死于猎枪之下,安娜沉入水底,再加上那只狗,本来来此度假的一家全部命丧游戏,而他们和保罗、汤姆无冤无仇,甚至从来不认识他们,当一家三口成为无辜者,无疑哈内克制造了一个暴力故事,而且这个悲剧还在继续。暴力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他们修改了“游戏”的潜在规则,游戏需要公平,即使是冒险,也需要双方制定规则,这是游戏的真正意义,也是得以继续的关键,但是哈内克取名“趣味游戏”,显然是放大了它的“趣味”性而故意忽略了游戏的规则意义,而这种趣味性是完全为电影服务的:当游戏只成为一方制定规则之下的游戏,它只能朝着一个消除了公平的极端方向前进。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很多的游戏,起初乔治一家开车去湖边别墅的时候,他们在车上放碟片猜歌唱者的名字,就是一个趣味游戏;接着他们看到了邻居弗雷德正在准备下水的帆,安娜告诉他们比赛要明天,他们这么早准备显得有些不公平,很明显他们约好了明天玩一场帆船比赛的游戏;之后汤姆来向安娜借鸡蛋,第一次“不小心”让鸡蛋掉在地上,第二次因为遇到了“赫基”鸡蛋也撒了一地,当时安娜解释说,这大概是赫基想玩游戏。

    这三个游戏似乎都不存在暴力,更没有死亡,但是当乔治的膝盖骨被敲碎,暴力开始实施,所有的游戏都变成了杀人者自己设定的希望游戏:保罗拿起高尔夫球,掉在乔治的面前,告诉他这是一个“拼词游戏”,他问为什么球没有被打出去,汤姆说因为打到了另外的东西,而这个另外的东西就是“赫基”,当安娜预感到不对出去找赫基时,保罗在身后说着“冷,更冷”或者“热,更热”——说“冷”或者“更冷”意味着安娜寻找的方向错了,说“热”或者“更热”则表明方向是正确的,最后在拼词游戏中,安娜找到了车上被他们杀死的赫基;之后保罗和汤姆开始玩“口袋里的小猫”的游戏,他们把沙发垫子变成了袋子,然后套在乔吉的头上,蒙住他的头是为了看安娜的身上是不是没有一点多余的脂肪,而这也正是保罗和汤姆两个人的赌局,安娜在丧失了尊严的情况下受尽了折磨;之后试图逃走的安娜被抓了回来,保罗和汤姆又开始玩“深情的爱人”,他们用点人头的方式数数,确定以安娜的年龄35作为最后的数字,当这个数字被点到乔治时,他们让安娜选择一样杀人工具,用刀或者猎枪,从而让他们得以“合法”地杀死乔治……

    不管是拼词游戏,还是“口袋里的小猫”,或者是“深情的爱人”,游戏是保罗和汤姆命名的,规则当然也是他们制定的,而这些游戏构成了12小时灭门悲剧的“趣味游戏”,所以在这个失去了游戏规则的故事里,乔治一家是被动的,因为被动,他们的死成为了必然,而当死成为在无法改变的必然,“趣味游戏”本身就成为哈内克寻求一种视觉和叙事刺激的影像游戏,但是为什么哈内克要制定这样的叙事规则?为什么哈内克在“趣味游戏”中制造了刺激的趣味?如果从故事主题出发,哈内克本身就传递了一个社会游戏的隐喻,乔治一家的生活无疑是富足的,他们拥有私家车、私家别墅、私家帆船,他们无疑代表着中产阶级,而保罗和汤姆,在人物的设定上就是边缘人物,保罗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多次说到汤姆的出生,说他的父母离婚了,说他是个同性恋,也是个瘾君子,说他是个“被纷乱世界所困扰,被空虚压垮的娇惯坏了的孩子”,说到这些的时候,汤姆还流下了眼泪,而保罗也说自己是瘾君子,“我们专门打劫富有人家。”这似乎也表明了他们杀人的动机。而从他们进入乔治家里,以借鸡蛋的方式开始暴力计划,理由似乎也是因为安娜和乔治对他们不礼貌:汤姆进来说是替邻居艾娃的晚餐借鸡蛋,他说话很小声,对话时也有礼貌,当鸡蛋撒了一地,他也是不停地道歉,看起来是一个温文尔雅略带羞涩的人,之后安娜生气乔治要干他们,似乎也是乔治说了不礼貌的话,甚至还动手打了保罗一个耳光,所以保罗用高尔夫球杆打伤了乔治。

    两个有礼貌的人,被言语侮辱然后被打耳光,所以他们实施了报复,而这种报复即使是蓄谋的,也是因为他们是边缘人,在富人阶层的对面,是被他们看不起的,而在电影中,电视节目播放的那些水灾、战争和冲突,似乎也交代了整个社会无法避免的矛盾。但是,如果把这个趣味游戏看成是社会对立的现实反映,从而让杀人行动“合理化”,这就变成了一种误读,哈内克当然有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当然有对贫富对立的批判,当然有对时代矛盾的阐释,但是这只是为这场趣味游戏披上了一种表象的“矛盾论”,无论有怎样的阶层对立,都不该成为杀人的借口,而且乔治一家拥有这样的生活也并非是一种恶,而且保罗和汤姆身上带着的烙印看起来更像是暴徒假惺惺构筑的虚假身份。

    实际上,汉内克用这个趣味游戏制造悲剧影像,其实就是让自己成为暴力的实施者,或者说,他要从摄像机后面走出来,把一个失去了理性、逻辑的世界呈现出来,不仅是赤裸裸地完成了对暴力的定义,而且还血腥地将电影变成没有正义和规则的存在——他制定规则,就是像保罗和汤姆一样,在游戏中取消乔治一家的参与权,从而失去正常的期待。从杀人过程来看,这是一场毫无理由的杀戮,这是一次完全没有理性的暴力,正是因为没有理由、毫无理性,哈内克残忍地将观众放在了束手无策、束手就擒的位置上,没有上帝,没有道德,没有法律,连哈内克自己都站在暴力者一边,游戏的刺激性就是毁灭观者的期待。

    本来两个陌生人闯入了乔治家里,乔治一面有三个人,在力量上就占有优势,当赫基被打死,当乔治的膝盖骨被敲碎,这是力量折损的开始,在这个时候,观众希望的还是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但是哈内克在推进中根本没有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眼里,即使乔治受伤,也可能是以暴制暴的自我解救,甚至是两败俱伤的双重毁灭,但是这一切都被否定了,这种否定就是在一步步抹杀观众的希望,就是一次次消除观众的期待。第一次出现希望是乔吉趁机跑了出去,他蹚过水来到邻居家里,看到了死去的邻居——而这正是保罗和汤姆在进入乔治一家之前灭门的另一家,但是乔吉发现了地上的猎枪,当枪拿在手里,并且对准了找到他的保罗时,观众的期待就是乔吉用枪杀死保罗开始了对一家人的解救,但是没有,乔吉根本不会用枪,枪被保罗拿走并且成为了杀死乔吉和乔治的凶器;在保罗去追乔治的时候,在房间里只有汤姆一个人,而且他身上只有一根高尔夫球杆,安娜和乔治有可能让结局发生逆转,这是观众看到的第二个希望,而且趁汤姆去厨房的时候,安娜趁机想让乔治将自己的胶带解开,即使被汤姆发现了,安娜还进行了一番劝说:“你还是个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不要铸成大错。”在言语的劝解下,汤姆也可能会醒悟,从而结束这一个游戏,但是观众的期待还是落空了,汤姆没有听安娜的劝告,而此时乔吉也被保罗抓了回来,保罗的手上还有了一把更具杀伤力的枪;这一次换来的是更残忍的屠杀,乔吉就死在这把自己找到的双管猎枪之下,当他们杀死了乔吉,两个人出去透透气,此时房间里剩下了安娜和乔治,在忍住失子之痛之后,他们计划逃跑,但是乔治根本无法行走,于是安娜从窗户逃离,这也让观众看见了希望,躲在路边的安娜起初是警惕错过了一辆车,但是另一辆车开来她终于迎了上去——希望再次出现;而另一边的乔治,发现起先掉在水里的手机有了信号,于是他用吹风机开始吹手机,手机功能逐步恢复,甚至他拨打了电话清楚听到了对方的声音——希望以更大的可能被燃起……

    有更大的死亡却预示着更悲惨的结局:安娜第二次拦下的车其实就是保罗和汤姆开来的车,她最终没有能逃离魔爪;乔治终于无法和外人通话,手机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无法向对方发出求救的信号。当他们被抓回,更残忍的趣味游戏开始了,而在那个名为“深情的爱人”游戏过程中,安娜更是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稳稳地抓在了手里,她趁保罗不注意,在选择作案工具时快速拿起了在地上的猎枪,然后射向了汤姆,一声沉闷的响声,汤姆身体被击穿,他死了——在戛纳电影节此片放映中,据说当安娜射杀了汤姆时,观众鼓掌,而掌声正说明了观众期待于无辜者的一次复仇,但是哈内克却把这一切无情解构了:保罗夺下了枪,然后寻找遥控器,他按下了遥控器的倒回功能,于是刚才发生的一幕又回到了起点:安娜在被迫做完祈祷之后,想快速拿起猎枪,但是保罗却比他更快,结局完全走向了另一个结局:安娜没有拿到枪,保罗把枪交给了汤姆,汤姆朝乔治开枪——当结局实现大逆转,以暴制暴终于没有发生,不管是自我解救还是两败俱伤,都变成了观众的一厢情愿,就像保罗说的那样:“你不应该干这种事情,决不能单方面取消,玩游戏不可以犯规。”

    不能单方面取消,不能违反制定的规则,保罗和汤姆永远牢牢控制着游戏,永远是暴力的制造者,永远是血腥的实施者,而哈内克无疑是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个趣味游戏,当哈内克真正成为游戏的主宰者,就是把观众变成了“杀戮”的对象,哈内克实施影像叙事上的暴力,就是为了玩一场自己的趣味游戏:当保罗介绍汤姆是同性恋和瘾君子,说自己也是瘾君子,然后朝向观众:“这个故事你们满意吗?他真的来自下层?”这无疑是一种质疑,是对观众期待的质疑;当保罗宣布“深情的爱人”游戏开始,乔治痛苦地喊道:“我受够了,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保罗再次转向观众:“这部电影还没有到剧情片应有的长度,难道这已经够了吗你们不想看到故事有个完整、引入入胜的结局?”这无疑是一种引诱,引诱观众进入更刺激的故事中;当安娜报复成功的故事被取消,按下遥控器的是保罗,更是哈内克,因为这场淘汰赛不能按照观众的要求被改变;而在安娜最终沉入水底的时候,保罗和汤姆所讨论关于英雄出现的问题,正是哈内克试图阐释的:“电影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因为虚幻的也是真实的。”

    实际上,电影作为一个趣味游戏,游戏的一边是主动制造了规则的哈内克,一边则是被动进入故事的观众,他们永远不处于对等的位置上,所以观众的理性、希望和他们的期待,都无法左右哈内克,而哈内克更是有意取消一切正常的逻辑,取消道德的法律的庇护,取消正义的可能,在这样的“抹杀”和谋杀中,观众从愤怒到恐惧,从恐惧到绝望,就像乔治一家,在被灭门的命运中毫无反抗的机会,而摄像机后面的哈内克露出了诡异的笑容,他知道,即使最后54秒的定格,观众也会在内心的紧张和痛苦中,在恐惧和绝望的双重挤压下,完整地看完这一部电影,因为,游戏决不能单方面取消,电影也不会单方面被关闭。

     5 ) “你在看什么?为什么要看?”

    (译)
     
    菲利普·海里曾说,除非能够移情于那些受害者,否则你不会懂得什么叫邪恶。移情,能够使人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境遇与内心感受。它也存在于电影世界当中:电影使观众有了一种全新的情绪体验。通过它,我们有机会可以从他人视角去理解人性问题。移情,通常被习惯定义为: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在体验他人感觉的一种情绪。而在感受过程中,将暂时丧失自我意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人们虽然在移情过程中变得与他人更接近,但依然需要自我意识。否则便不可能真正对他人的境遇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本人将通过此文告诉大家,迈克尔·哈内克的《滑稽游戏》是如何引导观众进入对媒体中的暴力情节的思考。

     
    “移情效果”的发展潜力

     
    在《滑稽游戏》中,自称为保罗和皮特的两个外表温文尔雅年轻人来到斯科比一家的假日居所,有预谋地对安娜、乔治以及他们的儿子进行侮辱和折磨。一开始,他们用高尔夫球棒打死了狗,敲碎了乔治的膝盖骨。后来又强迫安娜脱光衣服以换取停止对她儿子的惩罚。彼得面带笑容地提议玩一个“滑稽游戏”:“我打赌在十二小时之内,你们三人都会完蛋!”这场对肉体和精神双重摧残的游戏才真正开始。
     
    《滑稽游戏》可能算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而按照某些评论家的说法,它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充满矛盾的电影。可能是指,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也对娱乐、大众和主流媒体进行了批判。《滑稽游戏》产生的令人震惊的效果并非出于娱乐观众,而是带有某种特殊目的。它并没有将暴力情节简单作为一种叙事手段,而是对暴力本身提出强烈质疑。然而在一些人的观点中,本片在对于道德追求是失败的。因为它导致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了移情。正像Helsingin Sanomat的影评家贾尼·林德汉姆所写:
     
    这部影片有些压抑,但绝不令人排斥。因为观众的关注点,并不在自身内心的平静——谢天谢地,终于不可怕了——而是去同情于主人公的命运:亲爱的导演,请不要再伤害他们了。只要始终紧密关注于情节发展,观众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恐惧,也不可能真正地重新审视自己与暴力之间的关系。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暴力本质中最可怕的东西:随意性。
     
    林德汉姆的评论代表了很多评论家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以布莱希特思想体系为出发点。布莱希特认为,观众对虚构角色产生感情和认同感,会削弱他们理性思维,致使他们易于被意识形态所左右。而通过“陌生化理论”,布莱希特为政治戏剧或电影定义了专用模型。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人尝试探索其他表现方式。但实际上,认同感和情绪化反应本身,也具有为精神和社会变革服务的潜质。它同样可以促使观众以怀疑的态度对影片进行反思和批判。
     
    本人认为《滑稽游戏》所引发的移情恰恰可以使观众产生怀疑,并重新审视自己与媒体暴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影片中受害者的移情,观众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暴力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并没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和奥利佛·斯通的《天生杀人狂》体现出来。对于这两部影片,观众感觉不到或者很少感觉到移情作用。他们在观看暴力情节时,更像是个远处的旁观者。两部影片从某种程度上说,过于沉溺于精巧和自省,而不够真正的极端。

     
    暴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奥地利的变态杀手和家庭入侵者:恐怖惊悚片《滑稽游戏》”一文中,马库斯·斯提雷哥写到,《滑稽游戏》所产生的恐怖,是来自于主人公所面对的既恐怖又令人迷惑的境遇。这种境遇“超过所有的理性行为、心理动机以及逻辑诠释的范畴。”“正常”和“无目的”之间的矛盾为观众的移情提供一种空间。他/她也让自己卷入其中。而存疑的矛盾,在影片一开始就已产生:当斯科比一家驱车去度假别墅的时候,音乐毫无征兆地从欢快的乔治·弗瑞德里克转变到乔治·泽恩的富于侵略性的重金属。
     
    在理性层面上,无论是斯科比还是观众都无法明白到他们即将面对的那种无缘由的暴力。而这等于为观众的移情提供了基础。移情的产生,来自于共有的幸福感突然被两个年轻人所实施无目的犯罪所取代。对这种“无目的性”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在电影中,安娜对于保罗故意表现出笨拙行为感到失望和烦躁——但随着局势失控暴力行为突发,烦躁随即被恐惧所取代。
     
    斯科比一家在影片的噩梦般的经历,深深触动了观众。安娜和乔治既不能保护儿子也不能保护自己。正如费力克斯和斯提雷哥所说:
     
    从那一刻起直至影片结束,我们大家都被卷入这场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游戏当中。这里没有任何“滑稽”可言——无论是被折磨的一家人,还是银幕外的观众。于是他们禁不住对受害者产生认同感。
     
    斯科比一家和观众会问凶手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得到的答案却是荒谬不可理喻的。保罗在解释皮特的行为时,说他是个“被纷乱世界所困扰,被空虚压垮的娇惯坏了的孩子。”他说话的同时,还有意冲着镜头眨了一下眼。
     
    影片中布莱希特的悖论在于,观众在后叙事层面上保持与杀手相同的主观视角,但情绪上却站在斯科比一家这边。彼得和保罗对着镜头向观众眨眼,并问道:“你认为他们会有机会吗?你站在他们那边,那你会赌谁?”彼得开枪打死儿子,观众没有看到画面(因此据有情绪宣泄的基础,即悬疑气氛通过暴力的画面得以释放)。当时镜头正对着正在厨房做三明治的表情冷漠的保罗。于是观众只能被迫借助声音和想像去体会暴力过程和结果。或者,便是通过受害者的脸部表情:
     
    在影片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安娜被摧残后的脸。那是张因受到不断折磨而逐渐神情涣散的脸。所有的人性尊严,都被不断升级的侮辱所彻底毁灭。
     
    《滑稽游戏》的自我批判的特征(在观众移情于斯科比一家时,彼特和保罗完整的陈述给观众)令人困扰。因为它迫使我们承认自己认可媒体暴力存在的立场。借助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与对主人公的移情和认同感的结合,影片在道德伦理追求中取得成功。其效果要远好于只采用其中的一种模式。当故事朝着不利于两个年轻的杀手发展时(影片结尾处安娜抓起猎枪打死彼特),保罗为了改变结果拿起遥控器让屏幕回放。他在回答安娜的“为什么他们不干脆的杀死我们一家”的问题时说到:那样会失去对游戏失控,并破坏我们大家的乐趣。
     
    乐趣,作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答案,正中要害。这种回答和那些追求极端暴力影片的人一样荒谬。但事实却是,此类以满足观众开心娱乐为目的影片依然层出不穷。我们所处的大众传媒娱乐的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要制造娱乐。即使是通过暴力情节。
     
    当乔治哀求彼得和保罗停止对他们一家的折磨时,保罗面对观众回应道:“片子还没到结束的时候。”他接着说:“感觉可以了吗?你希望一个可以接受的正常结局,是吗?”斯科比一家的痛苦没有结束,因为观众还希望继续看下去。但由于移情于受害者,他们并没有从影片中获得乐趣。通过使观众强烈移情于受害者,导演哈内克试图将暴力描述为:它既不是娱乐也不是生活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苦。用导演自己的话说:“我还原了暴力的本质: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暴力,也是一种痛”

     6 ) 硬

    对比十年后的版本,这个由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窃听风暴男主角,2007年因病去世)扮演男主人的版本,这时他还很年轻,他们夫妻演的似乎更好更真实……,另外十年后那版女主人漏点了,这里没有,含蓄的表达了一切,更加有水准,美版,嘿嘿,偏弱。


    获奖:1997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
          199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8年葡萄牙奇幻电影节影评人奖

    花絮:
    ·当皮特说“我们还没有达到一部长片的长度”这句台词时电影正好达到了90分钟。
    ·当罪犯们走后,安娜和乔治重获自由的镜头是一次完成的,这个镜头长达10分钟。

     短评

    看过此片之后,所有电影的变态指数都要自动下调。哈内克是蹂躏观众期待值的大师:期待暴力的人得不到一个直接的流血镜头;投入共情的人会恶心气愤得无以复加;渴望主角实行复仇的人会被“遥控器倒放”的桥段狠狠扇一耳光。

    6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女主角对男青年说,你们停止吧,你们还有美好的未来,你们还都年轻, 男青年对女主角说,你这样有失风度

    10分钟前
    • 金魚
    • 还行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没有逻辑可言的暴力无限循环,满是颠覆破坏与挑衅,哈内克用危如累卵的第四面墙始终在挑战着观者的忍耐底线,臭不要脸的!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瞎弄。要是写中产阶级,那这是夏布洛尔写烂了的东西,要是玩叙事结构,那这也玩的相当初级而且无意义。这是强行把观众拉入到暴力行为当中并且还不给任何解释的做法,展现无美感的暴力,并且逼迫观众成为同谋,让人非常不爽。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资料馆,影片结束后并不像往常全体鼓掌,只有零星的掌声,很压抑~李一鸣老师说希区柯克是邪恶的,我觉得希区柯克是儿童式的“邪恶”,哈内克才是骨子里有邪恶的因子,他就像片子中操纵他人情绪行为的短裤男,如果看这部电影感到压抑愤怒,那我们都上了哈内克的当。

    22分钟前
    • 康平
    • 还行

    哈内克在《趣味游戏》里做的实验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他假定所有观众都是理想化的,都尽在他的掌控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的、有agency的观众,我必须明确拒绝哈内克的说教,也不接受他把责任甩到我的身上。艺术展现暴力,永远不是因为观众想要消费暴力,而是因为自己的暴力潜力。所以请艺术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瞎指挥我怎么思考。

    2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不太好看。其实没看太懂 导演融合了大量夺人眼球的要素 杀了狗的虐畜、儿子被爆头的血腥、妈妈脱衣服的色情、谈话中提及到胖子的吸毒乱伦等等 然而感觉什么都没说到点。故意设置了两个普通的坏人 一胖一瘦 一个金毛一个黑发 一个叫汤姆一个叫彼得 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我们能遇到的人 就像那个经典遥控倒放镜头 导演大概就是最简单的不安好心吧 就是纯粹的暴力吧

    28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典型固定机位长镜头,如坐针毡,煎熬难忍,但仍要为哈内克的变态恶趣味点赞;天降的恶魔几乎等同荒诞虚无的产物,恶魔邪恶的回首一笑乃是对观众的公然挑战,及至「倒带人生」,仿佛能听到哈内克得意的笑声;声音的运用(死金、电视机)也是一大亮点(哈内克对声效的运用向来很重视)。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管怎么说,不接受这种反思暴力的手段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8.4 之前看过美版,所以这次相当于硬着头皮看第二遍了。一直觉得借鸡蛋是有原因的,鸡蛋似乎象征了中产阶级:富足圆滑外表看似坚硬实则极其脆弱。

    34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哈内克是个多么残忍无情的导演啊,儿子被杀之后的那段长镜头就用固定机位摆在远景,观众始终处于这样一个被动的客观视角去观察夫妇二人精神崩溃下的情绪状态,就是不给特写,就是不挪机位,完全是在强迫观众去真切的体会并反思暴力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现实倒带和面对镜头说话的手法同样绝妙,大亮点无数

    35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跟随荒木飞吕彦的恐怖片list看到哈内克这部,看完浑身不适,哈内克这种导演在平常生活中难道没有朋友吗?

    37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我有遥控器 就把你们 倒到开始 用10只鸡蛋噎死你们

    38分钟前
    • zooma
    • 推荐

    Haneke说,在戛纳放映的时候,当女主人开枪打死暴徒之一时,观众一起欢呼鼓掌,但当看到影片竟然被另一个暴徒用遥控器倒回去的时候,影院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42分钟前
    • 清露疏桐藉秋风
    • 力荐

    太狠了。通过操纵观众来让观众反思被操纵的过程,悖论啊!

    46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两个蹩脚的杀手与一个难看的主妇

    49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还行

    4.5 年轻20岁的哈内克黑暗到底、戏里戏外全程折磨不算,还调戏观众乐此不彼,比起日后的稳健沉着、深中肯綮,此刻的他尚掩饰不住飞扬嚣张,但逼人的横溢才华已能堪称出众;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浪潮死亡实验式的思想性和反思性,封闭空间里浓缩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侵略、恐怖和强盗逻辑之集大成。

    5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这电影看得真他妈让人窝火,有N种方式可以自救并且干掉那俩家伙,可是导演偏偏不让观众的欲望得逞,甚至还出现了遥控器回放这种逆天的镜头,简直是对观众的挑衅。很多对白像是对观众说的,电影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59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