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导演:张永新 

    猜你喜欢

    • 第16集

      恋恋茶园

    • 第5集

      墨雨云间

    • 第06集

      双面繁花

    • 第20集

      末代厨娘

    • 第13集

      步步深陷

    • 第17集

      青幽渡

    • 第25集

      请和搞笑的我谈恋爱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虎啸龙吟 剧照 NO.2虎啸龙吟 剧照 NO.3虎啸龙吟 剧照 NO.4虎啸龙吟 剧照 NO.5虎啸龙吟 剧照 NO.6虎啸龙吟 剧照 NO.16虎啸龙吟 剧照 NO.17虎啸龙吟 剧照 NO.18虎啸龙吟 剧照 NO.19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

     长篇影评

     1 ) 一只王八和一个朝代的开启

    这部剧的最后一幕,司马懿在洛水边打了一遍五禽戏,把那只养了一辈子的 “心猿意马”给放生了。

    这只王八真是全剧“题眼”和这部剧中的司马懿一生的注释。

    历史是一件很难用“真假”来做评判的事,撰写“世界文明史”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

    Most of history is guessing and the rest is prejudice

    大部分历史是猜测,而剩下的都是偏见

    “戏说”反而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并且“戏说”经常会结合当时当下的社会境况,做出符合某段时期现实的不错的改编。“三国演义”本身也是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著名“戏说”。

    只要“戏说”的成品能被市场接受,符合新形势下的表达习惯,并且有思考有态度,一样可以成就佳作。《军师联盟》这部剧,以电视剧的标准看,在质量、口碑、市场方面都是成功的。

    剧里的司马懿从年少时的清风朗月,到年老的果决狠毒,人物的塑造颇为丰满,一系列的转变都呈现得颇为完整,在这部剧中都能自圆其说。安排这样的转变,会增加整部剧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张力,增加可看性,是戏剧创作的手法。

    尽管这部剧按《晋书》的说辞极力美化了司马氏,但安排详尽的针对人物性格的演绎,并非就是为了洗白。既然是以司马懿为主角的传记式戏剧,对于一个遥远历史中的还留有那么多想象空间的人物而言,这样的创作和塑造是无可厚非的。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但中国的史学历来是儒家逻辑,西晋后来五世而亡、骄奢淫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里头的故事精彩刺激得无法拍剧播出),都被归咎于司马氏根基不牢篡位不忠的罪名上头。

    其实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王朝的建立和覆灭,缘由哪有那么简单。对“司马老贼”的翻拍,未必是想翻案,只是提供一些看待人物和那段历史的新视角。

    这个版本的司马懿好歹告诉了我们:遵医嘱早养生 喂王八得长寿

    这是玩笑。

    只不过看到很多人一定要揪着不是“历史正剧”来给它打一星,显摆下自己知道史实,也是挺无语。符合当下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往着良善方向的创作,就是“聪明”且“善良”的作品。电视剧集艺术、文化、商业、政治等因素于一身,其创作是有导向和取舍的。

    例如剧中司马懿对他老婆张春华的态度,鹣鲽情深白头到老,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不可能是这样的,史书的记载也很残酷。但在一夫一妻制的现代语境下,编剧往这个方向走,就是很好的迎合和引导。他们难道不懂得观众说的所谓真实?他们选择做这样的处理,正是聪明和善良之处。(豆瓣首篇热评“看完这部剧后我宽待了自己的人生”,评者提到自己对老婆态度的转变,就是此剧这种处理方式的一个小善果)

    例如为了丰富司马懿的人物性格,加了贴身侍从“侯吉”很多戏。侯吉从小跟着司马懿,直到司马懿权倾朝野七老八十,侯吉还是如年轻时那样喊司马懿“公子”;侯吉跟着司马懿上战场,伺候起居认真烧饭做菜,不论战事再慌乱司马懿也认真吃饭;侯吉最后骗他“我把那只王八宰了”,俩老头打了一架,最后司马懿发现“王八”没死,侯吉说“我要杀了它我不就成了你”。这一个人物是为立体化司马懿打的阴影,加这一个人物,就丰富了“老贼”的生活和经历,展示了朝堂权谋下的另一副面孔与智慧。不论这人物的原型是否存在,这样的创作都很精简独到且正面耐看,不存废笔。

    有些人说这是没有史观,这是在为司马氏一族翻案。看看杀曹爽那一集,特意花那些篇幅展现权争屠杀的残忍,看看红衣司马懿狠辣的面部表情与眼神,看看对司马昭的刻画,当面都敢把杀夏侯徽的锅甩给他爹“你怎么知道这一切不是爹叫我做的”。没人能否定司马家的权欲野心,其乐融融的日常、口必称“臣忠心仁义”,不代表就是翻案,而是对人心人性的揭露。开口言忠的司马懿究竟在想些什么,观众就看透了么,剧中的几代君王彼时都说他们没有看透。

    可能因为熟悉三国的史料,不会受一部电视剧影响就完全改变对某段历史的观点,却看到了“历史新编”的有趣之处,无减有增。在此基础上,我不觉得此剧是刻意洗白,而只觉得是做了取舍。

    电视剧不是史学研究,而是用于大众传播的娱乐作品。作为“高于历史”的电视剧创作,这部剧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司马懿,激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新的兴趣,开启了不同的观察人物的视角。有消遣也有乐趣,还有“好歹我也是在看历史”的虚假满足,却又收获了体察人心人性的深度。

    创作的幸福感真是饱满又令人艳羡。

    (不喜欢这部剧的“戏说”,去看自己认为的“正说”就行了,史料、小说、影视剧……可供选择的产品很多)

     2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下)(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这场戏最高潮的阶段:父子三人正式对峙。

    话说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两人在房内垂泪。接下来我要谈的是一个在片花里出现过但是在正片里被剪掉的细节。司马懿这时伸手想要摸儿子的脸,司马昭小心地避开了。这个小动作很微妙,因为司马昭避开之后司马懿喝了一口酒(水),并摔碗为号召唤司马师进场。显然这个小动作对司马懿的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呢?由于剪辑的缘故,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小动作做出时的具体情境和前因后果(也许之前两人交流了些什么)。但这不妨碍我脑洞大开地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司马懿摸儿子脸看起来似乎是想拭去儿子的泪水,但实则表示:你既然都招了就自行了断吧——当然没有那么严重。司马懿虽然不想杀儿子,但应该是暗示儿子需要做些事情来表示自己的忏悔,很大可能是想让他放弃自己得来的权力。司马懿此时还是想给儿子一个台阶下的:如果你态度良好,那我就不召你哥进来杀你了。然而司马昭怎么肯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他避开父亲的手,略带些不甘和倔强:不要,我不要这么做。司马懿终于明白这个儿子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了,终于狠下心来喝了口酒(水),怒而一摔。这时房门打开,关键人物终于登场——执剑独立的司马师缓缓走进来,压轴大戏开始。

    从配乐的连贯度来判断,司马师进场这个片段应该是删减了一部分,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司马师此时是说了些什么。不过很细节的一点是当司马师走进来的时候,司马昭在房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他从面对父亲的正坐变成对着哥哥跪到了侧面,而且是趴着的。不难想象,司马师的入场是很令司马昭意外的,着实把他吓得屁滚尿流(话说全剧看下来我还没见过司马昭这么狼狈的样子)。司马懿在这一幕估计已经猜到长子的选择了,因为埋伏的兵都不见了。他问了一句:“人呢”。司马师回答“他是我弟弟。”此刻所有人,包括跪倒在地的司马昭已经明了戏的结局:司马昭得救了。接下来的戏码又有些真假难辨了。虽然得救,戏总要演下去,司马昭匍匐过去跪求兄长饶命,他的忏悔我相信一部分是真的,他是真的觉得对不起兄长。尽管早就选择原谅弟弟,戏还是要演一下,司马师痛心疾首地斥责弟弟的忘恩负义(其实他昨晚早就在心里问候弟弟一万遍了)。

    也许一般的狗血桥段接下来会这么演:司马昭不停地求饶,司马师饱含热泪选择原谅弟弟。但是如果这么演,就不是我愿意花几万字来分析解读的神片段了。接下来剧情突然峰回路转。司马师痛责:“为什么把你养成了一头会吃人的狼?”不断求饶的司马昭突然站起身来,附在兄长耳边小声地说了一句:“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怎么不知道这一切是爹让我干的。” 许多人对这句突然冒出来的话十分诧异,通常解读是司马昭乘机挑拨司马懿与司马师的父子关系,试图将杀害嫂子的祸水引到父亲身上。我的看法不尽如此。司马昭在挑拨么?有那么点意思。但更大程度上他是在挑衅。请大家注意司马昭跟兄长耳语这句话的时候一闪而过的司马昭司马懿会面画面。电视剧通常在演一些突然反转的桥段时插播一些画面来向观众解释说话者的意图。那么司马昭说这句话时镜头交代的是什么:昨晚与父亲会面的场景。我们之前提过,两人昨晚“通气”的主要内容是暗示明天要来一场“收拾”司马昭的戏(但至于两人是否交谈,是否如一些网友猜测司马懿主动背锅,我认为不置可否),司马昭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可以这么理解:“其实今天这一切都是爹跟我演给你的一场戏,爹不想杀我。”他此时告诉兄长这件事的动机颇有些费解,因为这看起来像是在激化三人矛盾。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司马昭耍的一个小心机:父亲才是我的护身符和靠山,你动不了我。

    请注意司马师此刻的表情,他直愣愣地望着司马懿,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是么?”这句话似乎是对司马昭的回应,但实际上是对安坐在案几旁的父亲的质问:难倒你想让弟弟掌权?其实在司马昭没有说这句话之前,司马师以为戏是这么走向的:父亲跟他串通好,套出弟弟的话,然后他再来决定要不要杀弟弟。在上一部分我们讲到司马懿在对峙前晚分别去见了两个儿子要他们明天演场戏,但显然两个儿子手里拿到的“剧本”不是全部:司马师并不知道父亲之前找过弟弟“演戏”,司马昭也不知道父亲找过哥哥“演戏”。而现在,司马昭这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让司马师突然自己意识到被老爹套路了一把:父亲其实跟弟弟也串通好,故意演出一场诚意满满的审弟戏让他心软。这里司马师的心态有些变化了。昨晚的他以为今天是场试探戏,父亲给予了自己自由和权力去处置弟弟,所以他才会在做抉择时那么挣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一念之差会左右弟弟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知道内情的司马师已经不那么想了:原来这是父亲和弟弟演了出双簧操控我按照他们的套路上走。这里司马师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欺骗,以及司马昭对自己在家族地位的威胁。现在我觉得司马师有点要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了:他会将计就计杀了司马昭么?

    司马师已经知道全部内情了,但司马昭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对兄长的这句“是么”的解读是:哥哥还在怀疑。所以他颇为得意地回答:“不信你问问他,他就坐在那里。”言下之意,你问问爹,是不是他不想杀我。司马昭料想兄长的反应会是去找父亲理论。但是司马师没有,而是直愣愣地看着父亲,眼里还有些肃杀之气。此时聪明的司马昭立即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他的哥哥一定也跟父亲事先有些什么默契,换句话说,他发现自己也被父亲套路了一把。其实在没察觉到哥哥诡异反应之前,司马昭以为戏是这么走:只要他认罪态度良好,父亲就不会杀他,哥哥嘛,肯定也会遵从父亲的意愿。但是现在司马昭感受到了司马师身上透出来的杀气。司马昭此刻明白过来,现在握有他生杀大权的不是父亲,而是这个兄长。

    司马昭毕竟是司马昭,脑子转得很快,他决定不按原来的套路走,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唰的一把夺过哥哥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怒吼:“杀我啊”,闭眼,一副赴死状。此时我觉得才是兄弟二人毫无套路的,真正的对决和选择。司马昭也在赌,他赌自己的兄长不会杀他。这里我觉得司马昭先拔刀的心机在于向兄长表达自己积极、坦诚的态度:我也不跟你套路了,老子豁出去了,要杀要剐随便!逻辑很简单,做错事后主动坦白受到的惩罚肯定比被人抓包后小一些。司马昭明白,如果等到兄长拔刀,自己就必死无疑了。此时司马师也握住了刀柄。这个动作很有歧义:他往前一点就是抹了弟弟脖子,往后一点就是把刀拿开。司马师到底要怎么选择呢?司马懿此时在喘粗气,显然这个桥段是他意想不到的。其实从司马昭跟司马师耳语这里戏就已经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因为两个儿子都发现老爹在套路自己,两个儿子都不想按套路走了。但鉴于是兄弟耳语,我认为司马懿并不知道儿子们已经知晓自己的小九九了。但是现在司马昭突然拔刀的行为让司马懿意识到戏已经不按自己的套路走了。这是很危险的,搞不好两个儿子都要挂。所以司马懿很紧张。两兄弟握住刀柄的手在较劲,就好像司马师挣扎的心一样。最后司马师把刀放下。司马昭终于得释。他对着父亲仰天长笑。司马昭的又哭又笑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得救后的轻松:妈呀命终于捡回来了。其次是对父亲套路自己的鄙夷: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我们早就知道你套路我们了。再次是对父亲的挑衅:你看不用你的套路,我也能活着。最后是悲哀。许多影视剧在表现哀伤的时候喜欢用它的反面——笑来表达。这里也不例外,司马昭悲哀的是什么?从此兄弟感情可能要从24K纯转变成塑料情了,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悲哀自己的命运:他的野心和抱负在将来恐怕是要被兄长压制了。原因有二。首先司马昭经此一役终于知晓家族的权力已经从父亲移交到兄长手里了。刀在本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即权力。司马昭夺了哥哥的刀但是又被哥哥拿回去了所暗含的是兄弟二人在这场家族继承权斗争中司马师的胜利。尽管司马昭活下来了,但他的生死今后是要操控在兄长手里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属意长子继承,但是司马昭曾经并不那么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曾经很直白地被何晏道破。司马昭会弑父弑兄么?也许他想过的。然而罗生门事件让司马昭意识到,自己的兄长远比想象中要强悍,他目前是斗不过他的,你看自己的生死还捏在他手里。其次,目前失去家族继承权的司马昭是很清楚夏侯徽之死真相对自己在这个家族地位的不利影响的。

    这里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夏侯徽之死真相所带来的意义。之前我们提到过,夏侯徽之死真相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乃至整个司马家族前途的定时炸弹。但是司马懿是什么人,司马懿是一个总会把危机变成转机,不利条件变成有利条件的人。夏侯徽之死真相被司马懿又一次利用,从定时炸弹变成了稳定家族的定海神针。首先,夏侯徽之死真相揭露,兄弟二人之间再无秘密,将来不会再有别有用心之人以此离间司马家。其次,夏侯徽之死真相于司马师而言是一把制得住弟弟的尚方宝剑:这个弟弟其实很危险啊,要防范啊。尽管司马师最终选择不杀弟弟,但并不代表对弟弟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从此以后他会控制司马昭,并且随时可以拿妻子的死来威胁弟弟。第三,夏侯徽之死真相对司马昭而言是一个紧箍咒,一个握在兄长手中的把柄。从此司马昭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了。在兄长的有生之年里,他只能胆战心惊地活着,深怕哪天大哥翻脸拿他杀嫂这件事反手一个杀杀杀。

    司马昭大笑着扬长而去,场景里只剩下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师一手执刀,渐渐逼近司马懿。这段场景很有歧义。司马师没有立即收刀,而是提刀缓缓走向父亲。我第一次看片花的时候以为是司马师要弑父,但看到正片的时候想法有点变了。我相信在被父亲欺瞒的司马师心中对父亲是有怨恨的。但这个镜头的另外一层象征意也很明显了,刀现在在司马师手里,司马师通过考验顺利成为新一代执刀人。这时候司马懿再次上线。无论中间真真假假波波折折,最后戏的结局还是如他所愿。他缓缓地说:“放了昭儿,是师儿你的选择”。言下之意就是:你看我给你机会让你杀了弟弟了,现在你选择不杀他,将来可不要后悔啊。司马师流下血泪,但没有正面回答老爹:“司马家要的是无坚不摧。”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首先司马师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永远不会杀弟弟:我现在可以为了家族利益不杀他,将来也可能为了家族利益杀他。其次,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择原谅弟弟的主要原因:我不是因为兄弟感情或者别的,而是为了大局。最后,它也表明了司马师作为新一代执刀人对司马懿的承诺:我将来会永远以家族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

    我们很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一下司马师原谅弟弟的原因,即司马师所考虑的家族利益具体是什么。从最浅层的程度上来说,家族利益指的是司马兄弟之间的团结。虽然夏侯徽之死令兄弟之间产生芥蒂,但是他是自己的弟弟啊,是自己家族最得力的帮手啊。老婆已经死了,杀了弟弟有什么用,反而引起家族内讧,让外人有机可乘。但我马上要讲另外一层更深层含义: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问题。这里我们需要把真实历史和本剧所设定的情形区分开来。我们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然知道,历史上司马师是没儿子的,最后他的政治遗产是由弟弟司马昭继承。那么我们把自己放在剧里的司马师位置,考虑一下他在决定杀不杀弟弟时所处的情形:死了老婆(不知道有没有再娶啊,仅指剧里),只有五个女儿,目前没有亲儿子(当然如果那时司马师再娶,他可能以为自己将来跟继任妻子会生下儿子),只有一个过继过来的司马昭的儿子(目测年龄很小)。从这个情形来看,司马师会考虑,假如自己命不好,不久就死了(我们知道历史上他的确不久以后就死了),自己的继承人是谁?是过继过来的司马攸么?不行,太小,而且没有威望。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我们相信在选择要不要杀弟弟的时候司马师已经有了一个打算:也许他想在将来的某天,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长大或者嗣子长大以后就杀了弟弟,但是现在绝对不能杀他;现在如果司马昭死了,自己又不久死了,司马家的权给谁?尽管司马昭人品很不咋的,还杀了自己老婆,但是他的能力、资历和威望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司马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家除了司马昭还有别的兄弟啊,比如司马伦。如果是在平常时期,在司马家已经根基牢固稳掌大权的时候,司马伦说不定可以坐这个位置。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非常时候,司马家刚刚夺了权,虽然清洗了一批批人,位置还是没有稳,各地反对他家的叛乱不断,皇帝也心怀不满。如果现在不幸司马三父子全死了,司马家肯定要被别人干掉啊。

    正是基于对自己和时局的理性分析,司马师做出了对自己对残忍但对家族最有利的选择(尽管他曾经挣扎过)司马师甘心么?肯定不甘心,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再说一句,封建社会没亲儿子害死人啊),所以他无奈地流下血泪。这时候司马懿突然抬头,默默凝视这个大儿子良久。请看一下司马懿看长子的角度,是仰视的。虽然这个老头声称自己老眼昏花,但是此刻司马懿的眼神是相当震惊、欣慰和钦佩的。对于这次试探儿子司马懿满意么?太满意了。这就好像你给儿子一张满分一百分的卷子而他答出了一百五十分的水平。如果说罗生门事件之前的司马懿对长子的能力和手段还有些疑虑,那么现在他彻底地放心了。我一直认为,在此之前,司马懿一直是很忽视和低估自己的长子的。司马家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很符合咱们小老百姓对孩子的态度:总是很宠爱小的那个,何况小的那个聪明伶俐。司马昭在家里是很受宠的,父母兄长保护,当然这也养成了他后来自私任性的个性。尤其是司马懿,对次子的调教简直不要太明显,我们看到的是父子两人斗嘴,但这又何尝不是老父亲对小儿子的偏爱呢。而反观这个长子(这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剧里的长子都不受父亲待见,比如曹丕曹睿),在需要为家族利益作出牺牲的时候,司马家总是推出长子,比如与夏侯家的联姻(当然也许在封建大家族里本来就是要长子先结婚的)、比如去洛阳做人质(当然也许长子做人质皇帝更信服一些),比如跟郭太后家联姻。司马师作为家里总是被牺牲的那个有怨气么?剧里并没有很多体现,反而多处表现出他对牺牲自己成全家族利益的理解(这里和被父亲欺负得有些心里不平衡的曹丕曹睿形成鲜明对比啊),例如说服妻子将女儿嫁到郭家。但是司马懿你不要以为大儿子不哭不闹就好欺负,不哭不代表不疼,不闹并不代表不在乎啊。在斥责司马昭忘恩负义的时候,司马师的话还是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我爱护家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结果你这么对待我,把我老婆都杀了,我这到底是图的啥啊。司马懿作为后半部戏的旁观者,虽然没有给出镜头,但是我相信他对长子的控诉以及后来做出的选择是很触动的,所以他才会如此钦佩长子最后做出的选择。司马懿自恃洞察人心,自认为自己为这个家付出良多,但他在今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长子多年的隐忍和奉献。

    血泪的镜头一闪而过,很快司马师恢复如初(因为我发现泪水又变成透明的了),嘱咐父亲一句“粥凉了,快喝吧”,离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里我觉得司马师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成熟的政治家是怎样的,大局高于个人情感,利益高于对错,处事泰然,举重若轻。旁观者侯吉气冲冲地出来了,司马懿说:“刀已经不在我的手里了。”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你看我已经没有权杀我的儿子了,权在我长子手里了。第二层似有宣示故事结局之意,这是对作为观众的我们说的:这场戏完了, 权已经交给我大儿子了,我大事已了,都散了吧。

    44集的开头印证了我对这场罗生门真实含义的判断。因为甫一开场红衣司马懿就跟皇帝请辞隐退:我老了,要退休了,我儿子司马师接我的班。算是正式宣告了这场交接戏的大结局。44集交代了主角司马懿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许多配角的结局,例如我们所关心的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兄弟。当然历史告诉我们,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清洗政敌,废皇帝,平叛乱,比他老爹在世的时候还要狠还要无情。许多人认为本剧塑造的司马师形象太过于白莲花,和历史上那个敢毒死老婆夷了大舅哥三族的司马师相差甚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前期塑造的那个爱家敬业的司马师实在是和历史真实形象相差甚远。但是我认为编剧对后期司马师的刻画(高平陵事件后)有慢慢向历史原型过渡的痕迹,也即是我们常说的“黑化”,而这个形象在罗生门事件后完成了创作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的对接。前期的司马师是个深爱夏侯徽的好丈夫,但罗生门事件以后,妻子的死或许成为了他拿来掣肘弟弟,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了。前期的司马师爱护弟弟尊敬父亲,而罗生门事件以后,弟弟的生死或许仅仅是成为维护他政治利益的棋子。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师从曾经的被牺牲者转变成了牺牲别人的政治家,那么后来他那些无情又残酷的政策手段变得十分的理所当然。其实我一直很好奇父亲死后在兄长手下干活的司马昭抱有的是怎么样一种心态,愧疚?恐惧?小心翼翼?如果司马师蜕变成了又狠又酷的政治家,司马昭的日子想必是十分不好过的。他曾经痛恨曹家猜忌父亲,不齿于父亲的忍气吞声,是因为彼时的司马昭哪有经历过那种被人支配的恐惧啊。想必在司马师治下如履薄冰的司马昭某天回想起当年种田的经历,突然理解了父亲对他的一番良苦用心:悔不该不听父亲的话哦!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那么的吊诡,压制自己的哥哥不久死了,无子,把权力交接给了自己。没有了父兄压制的司马昭彻底放飞自我了,你看片花里他敢骑着马进皇宫上殿堂,历史里的司马昭更是嚣张——他连皇帝都敢当面杀,这种丑事连自家子孙都听不下去。但有时候我觉得真实的历史比戏剧更有意思,司马昭一心想实现皇帝梦,却在距离它几步之遥处猝然而死,这又仿佛是历史对他的野心最大的讽刺。

    后话:其实我看《军师联盟》的契机很偶然,那时追的剧没有出新集,吃饭不看剧又感觉很无聊,所以无意间看了《军师联盟》,看了以后就停不下来了。《军师》的节奏很好,许多情节都很带感,尤其是高平陵政变以后(果然我有喜欢看司马家黑化的恶趣味哈哈哈)。罗生门事件短短二十分钟,拍得虚虚实实似是而非,很有点政治惊悚剧的味道,几位演员不能说演技十分精湛,但是完成度已经很可以了。就好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利波特(啊呸呸哈姆雷特),我所提供的解读只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场戏,也许是过度解读了(哈哈哈我脑洞比较大),也许其他更心细更有想法的朋友还有别的解读。我不希望我的解读带偏了大家看剧的节奏,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出戏的不同想法。当然,《军师》一剧还有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精彩情节,如有时间和兴致,我还是会继续连载对剧中情节的解读,也欢迎大家提议自己喜欢的片段解读,我很乐意与大家共同交流。

     3 ) 前压抑后放飞的叡及其他——我就是瞎扯,想到哪说哪

    关于司马懿背《出师表》这一段,我觉得这样设定就是为了突出司马懿的能忍和无耻。我不喜欢司马懿,算是武侯粉吧。为什么会有人看了这一段会以为武侯是被司马懿给气死的呢?司马懿宁穿女装受辱也不出战,这时的武侯,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看到司马懿的决心后为北伐前途感到担忧,难道这里表现出武侯气量狭小了吗?我是没看出来。武侯和《出师表》的地位,在我心中没有半分动摇。我舍友对历史并不感兴趣,但我俩有时还能一起背几句《出师表》。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武侯杀马谡时的心痛和坚定与司马懿佯杀司马昭时的惺惺作态。武侯把军法看得重,把国家看得重,他无私;司马懿把儿子看得重,把家庭看得重,他就是自私啊。人品高下一眼看出。任何贬损武侯人格的,都是垃圾,可这剧并没有啊。

    小时候看《隋唐英雄传》,觉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是又蠢又坏,害死罗成,到最后李世民要杀他这一兄一弟的时候还婆婆妈妈的,罗成的仇他应该立刻报才对。后来知道了罗成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或许有原型),看到了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里写到刘黑闼叛乱后“为唐太子建成所破”,才知道李建成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个样子,并不是只会在阵前落荒而逃的无能之辈,也知道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得位史并不光彩。可我依然喜欢这部剧,并不把它讲的故事当真事,就是看个精彩,看个瓦岗英雄的义薄云天。

    《虎啸龙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我看完了之后认同司马懿的价值观,我为武侯的死哭过无数次——看《三国演义》原著和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时都泣不成声。道德标杆就应该是武侯这种人,司马家被骂是活该。看何晏夏侯玄嵇康的遭遇时,我曾无数次骂过司马家——其实我对姓曹的人从记事起就有好感,原因不说。

    即使是这样,我不否认这电视剧好看,并不是只配一星的烂剧。

    看一个访谈节目,刘三解和《虎啸龙吟》里演司马孚的王东聊司马孚这个角色,他们正聊到司马孚最后和家族在精神方面决裂,我不小心碰到了耳机开关,视频自动暂停,突然就响起音乐来,我很喜欢的霍尊的歌——尝尽悲欢离合人间苦,却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恰好从这个地方开始唱起。我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古稀之年的兄弟俩,相扶同行数十年,却在高平陵事变后“咫尺天涯陌路”。 张爱玲说中国文学向来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安稳的一面,写斗争不写和谐。我喜欢看这剧里的家庭戏。在我固有的印象中,篡夺曹魏政权时的司马家是非常和谐的,虽然我知道“八王之乱”比知道司马师这个人要早。司马师死后能被追封为皇帝这事,常常被拿来讽刺只把兄长孙策追封为郡王的孙权。后世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虽然也把兄长高澄追封为文襄帝,但这哥俩的关系实在不敢恭维。司马师和司马昭真是兄弟关系和谐的典范,至于他们家后来怎么就你砍我我宰你的就不想提了。这么好的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不拍家庭戏真是可惜了,恰好和前面的曹丕曹植曹彰做对比,看得我心塞。可一个家庭,真的能永远这么和谐下去吗?原本我看家庭戏,看到的是安稳,是温情。可往后看,同样是家庭戏,父子会如何?兄弟会如何?他们要走的路是不同的。最激进的司马昭与最保守的司马孚,同司马懿都有矛盾,还有失去老婆、杀了大舅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司马师,他的立场又是什么?剧透说司马师死前最后的话就是喊了一声爹,但剧中杀他老婆明显是他爹的意思,他心里不矛盾吗? 司马孚也是一个传奇,嚷着“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的晋安平献王,历来褒贬不一。司马家每干完一件缺德事,他就一种义愤填膺的样子,每次都对着或死或活的皇帝说臣来晚了,然后蛋糕一块也没少分。演员说剧是按照“褒”来处理的,他代表传统儒生,对忠孝极其看重,最后与司马懿(司马家族)分道扬镳…… 我是个很喜欢悲剧的人,喜欢看一个个英雄从意气风发到灰飞烟灭。有时候被一个人的精神感动,就不大在乎能力如何了。昨晚看到武侯去世,悲从中来,对那个二十多岁从隆中走出,带着一身理想和抱负要兴复汉室,却五十四岁就秋风五丈原的奇男子,我只能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才华,更佩服他的高尚人格。诸葛武侯显然是拿来和司马宣王做对比的,同样受托孤之重,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武侯死后,姜维拿着武侯的羽扇,眼睛通红,满含热泪,深深望了一眼“克复中原”的旗帜。此后的姜伯约,带着武侯的理想活下去,六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邓艾从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而姜维却依旧密谋复汉。姜维没有成功,但他令灭蜀的两个最大的功臣无一生还。刘禅都不在意亡国,他姜维究竟在意什么?他在意另一个人的理想,在意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司马懿说他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是他对承诺没有执念。呵呵,承诺对司马懿来说算个屁啊。我理解自私的人,却崇敬无私的人。 为什么要为了对一个人的承诺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为什么反倒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家族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三国后是一个让阮嗣宗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浪花,早已淘尽英雄。又为什么……我的品德与武侯相去甚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该叡叡颜值受到诟病,人设也被说太变态和历史不符,仍阻挡不住我要看的步伐。叡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历史上和剧中都是。每天活得战战兢兢不是说着玩的,明明能力超好却只能在他爹面前装孙子。因母得罪,由王降为侯,之后事父事养母至孝——可我总觉得是装出来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的“任心而行”让我爱恨交织。没有爹的叡真的是任性直率不做作,即位前后变化之大几可与杨广一战。他懒得做样子给世人看,他爹出殡都不去送葬——原因是天太热。世上怎会有这样的理由?每天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爸杀掉,身为长子却直到他爹死的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曹丕临死前倒是记起了他是曹叡的爹,一番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妈的话就说了出来,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信那一席话能抹去叡数年如履薄冰的恐惧,他依旧是那个“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可怜孩子。但可怜不是他可以作恶的理由,郭照也可怜。曹丕死时,别人都哭,唯独他贼眼飘飘却流不出泪来。 我要吹一波波叔的演技。他哭曹丕,把我的泪都哭出来了,当然后面的曹休曹真却是一脸mmp——这货怎么哭得这么狠?叡影帝模式开启,一口一个“仲达公”:你要好好辅佐我啊,我爸说这可是托孤给你。波叔哭得更厉害,叡又说忘不了仲达公当年对他的好,惹得波叔哭完老子的苦心托付又哭儿子对恩情的念兹在兹。我弱小的心都快被波叔哭碎了,真的有被感染到。 变态界里的战斗机,战斗机中的VIP。叡真是当得起这句话。按照他叔《洛神赋》那么抽象的描写,让谁也画不出一个像他妈的人来啊。不过有一先生听到“太阳升朝霞”后画了个太阳——我也是醉。目前看来,他对司马懿还不错,给了他一栋让司马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豪宅,而且考虑极其周到。叡大兴土木爱造宫殿已初见端倪。司马懿看着屋里陈设,说这个那个的寓意,司马伦突然跑了出来。仲达以为自己绿了,当然啦,柏夫人是不会绿他的。郭照真是倒霉。

    关于曹叡扮母,如果只看照片的话,百分之百的人会笑吧,肯定会有好多人直呼辣眼睛,可我看这段从头到尾就笑不出来。这小太监总算干了件人事,说世上仅有皇帝本人存着甄宓的神韵,让曹叡扮母,由画师看着皇帝的样子画甄宓。说实话,我也觉得这很难,但这世上有些牛人你又不得不服,真有人画出来了——我看这也仅限于电视剧里了。叡真的是爱吃蜜饯,是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他的母亲的美好回忆,话说甄宓喝下毒酒后还吃了一颗曹叡给她买的蜜饯——母子互为最爱。叡痴望着母亲画像的时候哭了,剧的效果比截图好多了,音乐一起我直接泪奔。小太监辟邪也哭了,宫女哭了,画师哭了。辟邪和宫女哭,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理解曹叡的思母之情,感动哭了。至于画师哭嘛,我觉得是因为能保命了,喜极而泣,其中或许也掺杂着一丝感动吧。

    夏侯徽和司马师超甜。我太喜欢这姐姐的长相了,不惊艳,不具有攻击性。张芷溪冷,唐艺昕甜,而她是很温婉,让人一看就很舒服。话说在司马家还没有忙着篡位的时候,司马师还是比较清闲的,在家给老婆画像,甜炸了!我不要相信《晋书》里的司马师杀妻!此时的夏侯姐姐(司马夫人)又怀孕了,前面的是女儿,两人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了,而且都还挺自信这一胎会是儿子,司马师老早就“我这儿子”叫开了,生下来又是女儿。我当然觉得女孩好,可古代人不这么想。夫人直言想生儿子,做丈夫的当然要安慰了,劝夫人以后不愁没儿子什么的。然而司马师真是没有生儿子的命啊。夏侯姐姐生了五个女儿,按生物学观点,当然是司马子元的XY染色体的概率问题。奇怪的是,夏侯徽死了之后,司马师21年间再也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推测出司马师生育能力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除非他被绿,怎么从26岁起就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样呢?就算是续弦有问题,妾总该能生吧。我对这事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夏侯姐姐没给他戴绿帽子,也觉得司马昭不至于在这种事上搞鬼,想到最后发现只有言情小说的套路才能解决这问题:师徽爱得深沉。当然,这纯属我个人yy。真要是深爱,哪有后面一堆烂事?剧中司马师和大舅子夏侯玄的关系很好,一口一个“大哥”——随老婆叫的。一想起司马师最后夷夏侯玄三族,简直不寒而栗。宜脑补虐心小说。

    司马昭与钟会来了一波商业互吹,还没有以后你要弄死我我要弄死你的苗头。想起这俩货害死了嵇康,气愤。我一看这钟会就来气,好想做了他。 何晏什么鬼???找了个女的来演。天朝现在要找阴柔气质的男明星太容易了,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几个,怎么就找了个女的?昨天上午的年级会上,导员刚讽刺了魏晋男人的抹粉嗑药之风,我下午就看到了这个酷爱五石散的何郎。

    ——————————————————

    更新一下。

    我对司马师这设定其实是比较感兴趣的。剧中的司马景王与史书上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性格。电视剧显然是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给换了一下。

    冒昧揣测一下剧情。夏侯徽是司马昭杀的,这基本就可以认定了,但从预告看来,这有可能是司马昭得到了司马懿的授意。司马师和其父其弟的关系应该会大有变化。司马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这个时间点很有趣。直到夏侯玄死,子元还是双眼,但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是独眼龙了。他是怎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我看了片尾的一个镜头,觉得是司马伦在搞鬼。这tm真是个搅屎棍啊,不愧是“八王之乱”的首祸,恁小的年纪就开始挑唆事。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是很和谐的,而在剧里居然能看到白刃相见的片段,我不得不期待。另外,司马师对着司马懿流出的血泪实在好评!

    ——————————————————

    司马杀孟达那一段,有一种后来他杀何晏的即视感,好阴险哦。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清理曹爽一党,何晏协助。等何晏把别人都清理出来,宣王还嫌不够。何晏懵逼:“难道是我?”宣王估计在贼笑:“正是。”这里杀孟达也是,不肯带他见曹叡,直接送去见曹丕,爽利地来了一句:“斩了。”

    叡真是霸气。这种男人,算是变态帅吧。

    司马昭野心毕露。这剧认为宣王并非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权臣的,所以从宣王的初心讲起,可为什么司马昭有一种天生要篡位的感觉?司马昭劝司马懿等诸葛亮攻下长安后再去救援,这样就可以完虐曹真了。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一本正经地训斥儿子。此处能看出以后的司马家的特点:家族利益放在国之上。对于“八王之乱”的那群货来说的话,是个人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自私,宣王开了个好头啊。剧设司马昭像爹,司马师像娘。宣王说这句“随我啊”的时候,用的是疑问语气,当然在我们心里,陈述句更为恰当。

    打街亭之前,司马懿还没拿到马谡的驻军图之前,不肯让司马师当先锋轻易涉险——毕竟他这时候不清楚对手实力,把张郃踢了去。等知道了马谡屯兵山上,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这神情……啧啧啧。反应过来说了句“再晚就都是人家的了”就慌忙带着儿子去抢人头。

    对空城计这一段的拍摄挺有意思。诸葛与司马打了一场心理仗,颠覆了以往的设定。司马昭猜出了父亲的心思并说出来,被甩了一巴掌。

    我觉得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微妙啊。诸葛亮仿佛有两个不姓诸葛的儿子,一个姓马,一个姓刘。对姓马的,他是一味惯着。诸葛武侯像班主任,马谡像是班里那个学习好又机灵懂事的最受老师疼爱的学生,老师知道他有些小毛病,想让他办大事历练一下又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对老师的嘱咐不以为意,俏皮地做鬼脸,总以为老师多虑。剧里的图我没截。这种学生呢,往往不受其他同学待见,但别人也不敢得罪他。我小学的时候,和这种人就有点像,不过现在已经改了。对姓刘的“儿子”呢,他是一味要求严格,由于太不放心就干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只让他做功课读书。武侯对刘禅是真关心,刘禅对这种关心表现得很开心,可我觉得他实际上并不开心,话里隐含不满。另外,要“灭魏斩叡”的武侯夸小叡聪明,我还是蛮开心的。呃……武侯这样夸小叡的潜台词是不是阿斗不够聪慧啊?

    回到家中的司马懿真的好牛。才和张春华做完了羞羞事,又去找柏灵筠。好体力!春华因为司马懿对司马伦太好而吃醋。仲达对子上说“慈母败儿,慈父更败儿”,这真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好大的flag,后来的司马伦……春华好有心机,把司马懿的腰带勒得紧紧的,看仲达见到灵筠后解腰带那个费事啊……

    司马昭和夏侯徽的这一段很有意思。《三国演义》说司马代曹的禅让仪式是依样画葫芦——当年的曹丕对刘协的方法呗。编剧誓要发掘(编造)司马家和曹家更多的相同之处。后世好事之人编出来曹植和甄宓这一对叔嫂恋,为了对称,司马家肯定也要有一对。于是乎,就有了司马昭对夏侯徽的暧昧情愫。说实话,我对这个一点都不反感。这样的话,结合后面的司马昭杀嫂,曹元仲的“大魏第一变态”(我封的)之名就要保不住了。这样的话,司马昭和夏侯姐姐就有了个参照物——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嫂嫂李祖娥。当然,我觉得高湛更变态。司马昭看夏侯徽时,真的是痴汉脸啊……亲自为嫂子挑做衣服的料子,这样真的合适吗?好在夏侯姐姐和司马师伉俪情深,不为所动。司马昭很在乎嫂子是否关心他,问“你担心我和大哥吗”的时候,居然……把他放在了他大哥前面。日军轰炸香港时,张爱玲在难后想到的,是如果刚刚自己死了有谁会知道。而我们的司马子上同学想到的,是一个人万一在战场上被杀,会连家书都来不及写。所以,杀人后受到冲击的他……想逃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嫂子。还真tmd浪漫啊!夏侯姐姐听了很尴尬。司马师和夏侯姐姐还没这么腻歪呢。重申一遍,我对这段不反感。三观崩塌,节操碎了一地的我啊……

    夏侯姐姐真是会教孩子,教弹琴,不许小孩穿太奢侈的衣服,真是好妻子好妈妈。好喜欢啊。

     4 ) 司马懿为什么哭

    (仅讨论剧情人物性格,死磕历史请绕道)

    西县城楼,上下遥望

    他携壮志而来,要做忠义之士,要破孔明神话

    他付出了很多很大的代价,才第一次取得了和孔明对峙的机会

    他从孔明的琴声中听出,他身后是一座空城

    千古留名,万世流芳,近在咫尺。

    他熬过了武帝,熬过了文帝

    他以为他终于可以一展宏图,施展抱负

    可孔明问他

    杀了孔明,然后呢?狡兔死,走狗烹。

    魏少主多疑,曹宗亲嫉才

    他身后,未央宫中,罗网已经布下

    只待他杀了孔明,他再无可用之地

    曹氏宗族便可以再无顾虑的除了这个雄才震主的人

    他犹豫,他的抱负是匡扶大魏,此刻为魏除去孔明,蜀汉再无可虑之处。

    他拿起刀,偏你孔明忠义?我司马懿也是峥嵘男儿,舍生取义,我也能做得。死了又如何?至少我对得起曹丕,我对得起曹睿,我对得起大魏!

    你说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

    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功成之际,死又何惧?

    他举刀,只需一刀,孔明身死,他也将万劫不复

    但是他顿住了

    眼前孔明的身影化为了一个虬髯灰白的老人

    那仿佛是在时间的尽头等待着他的苍老的生命

    他终于发现,那不是别人,那是他自己。

    老人手里轻抚着心猿意马,如此前每一刻的自己

    老人开口,声音里是无尽的苍凉

    他说,仲达

    依依东望

    望的不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望的

    是毕其一生

    望的

    是时间

    他醍醐灌顶,放下刀,哭着跪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最后一哭 哭的是不甘

    原来他还是没有得到能和孔明平等对奕的机会

    他也不是自己心里想象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忠臣

    他不甘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他哭的是那个阴暗的自己

    他哭的是这蹉跎的命运

    他哭的是这命运还是将那个阴暗的自己逼了出来

     5 ) 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魏晋嬗代,出自河内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代替了沛国谯县的曹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关于这次王朝更迭的性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儒家豪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而田余庆先生指出曹魏政权的世家大族化在曹操晚年便已开始,卫广来先生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从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后,所征辟的人物构成了曹魏政权中文臣群体的主干。

    所以说至少在曹操后期以及魏文帝、明帝时,曹魏政权的统治策略已经逐渐开始从法术主义向儒家政治的过渡,并非像陈寅恪先生认为的“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之代表,晋为外廷士大夫之代表,则魏、晋之兴亡递嬗乃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之竞争胜败问题。”

    那么司马氏家族是如何逐渐取代曹魏而夺取政权的呢?本文主要观点、内容皆依据仇鹿鸣老师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一书,来介绍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一)司马氏的先世

    司马卬—(?)—司马钧—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司马懿(其哥司马朗、其弟司马孚)—司马昭(其哥司马师)—司马炎(其弟司马攸)

    司马氏先世的记载主要保存在《晋书》卷一《宣帝纪》及《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序传》,《晋书》中称其先祖是赵将司马卬,但由于其间世系无考,可能存在攀附先世的嫌疑,不足为信。司马氏先世中较为可信的人物是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其在永初元年(107)以从事中郎的身份,随车骑将军邓骘出击西羌,在115年又以左冯翊行征西将军的身份,都督诸军攻打先零羌;而其曾祖父司马量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颍川太守;而到了司马钧之孙司马儁时,其家族已开始受到了儒家传统的熏染,司马儁、司马防父子的兴趣主要在史学,汉代学术构成中史学还从属于经学,随着东汉中后期学术风向新变化的影响,史学开始从经学中获得独立,由于治史的学者大量出现,经史开始并称。司马氏家族在“由武入文”的过程中,也沾染了这一新风尚,使其家族在文化上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经学世家的特征。(如崔琰)。

    (二)司马氏在河内郡的乡里网络

    乡里社会是大族生活的场域,家族势力的最初生长无不与乡里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大族在乡里也就是“地望”,他们对地方事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其家族成员是否在朝为官,都能对地方事务产生某种潜在或明显的影响,并不断通过婚宦网络、师友网络、门生故吏网络等等,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司马氏家族所在的河内温县(即现在的河南焦作温县)也是利用这样的网络,从而增加自己的势力。

    东汉末年的清议评论风气盛行(如月旦评),而河内郡最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杨俊,他对于品评、提携同郡士人不遗余力,司马朗、司马懿兄弟最初知名就是因其援引,而司马懿能够声名鹊起,进而在声誉上超越成名更早的其兄司马朗,主要得益于崔琰的赏识:“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三国志》卷一二《崔琰传》,第370页。

    崔琰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出身望族,为曹操所信重,长期典选举,号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素有识人之誉。司马懿得其揄扬,则声名更盛,为其在曹操政治中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以下几张均来源于该书)

    (三)司马懿出仕

    司马懿在建安十三年(208)以曹操丞相文学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台;其父司马防本与曹操熟识,任尚右丞时曾推荐曹操担任北部尉,后来也一直仕于曹操控制下的汉廷;其兄司马朗在建安初便已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可知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素有往来,关系密切。至于历史上记载的司马懿在曹操征辟时,避而不就,说他“有狼顾相”、“鹰眼狼顾相”;以及流传的曹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暗示曹魏亡于司马氏。这些不过是为了塑造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的形象罢了。它们广泛流传则可能出自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渲染,其目的在于制造司马懿不欲仕魏的假象,试图建构曹、马长期对立的历史叙事,即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早有嫌隙,司马懿仕魏本出于被迫,而曹操对他也常怀疑忌,多次欲除之而后快,试图通过对历史文本的重构与诠释,从侧面为司马氏代魏之举开脱责任。而《大军师》中编剧塑造司马懿以自残的形式来避免曹操的征辟,并多次重现司马懿“鹰眼狼顾”的形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剧中曹操还专门因为这个来试探司马懿,更是大的bug。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历史剧,它的传播效应是历史著作本身没法比的,当然鼓励合理的改编,尽量避免较大的错误;也更希望观众能在看剧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历史,避免形成对历史人物脸谱化的认识。)

    (四)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势网络

    a、在曹操时代

    司马懿进入曹魏政权,起了关键作用的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正是在他的举荐之下,司马懿才得以被曹操辟举为丞相文学掾。虽然荀彧之后不久便因反对曹操晋爵魏公之事,抑郁而终,并未对司马懿在曹魏政治中的发展提供多少帮助。但重要的是,通过荀彧对司马懿的举荐,河内司马氏与颍川荀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成为司马懿的人际网络跨出河内区域之限的关键一步。

    司马懿入仕之初,其所运用的人际网络颇为有限,主要是司马朗、杨俊、崔琰。其兄司马朗历任成皋令、堂邑长、元城令,后入为丞相主簿,已在曹操手下任职十余年,根基已稳,与司马懿同在丞相府中共事,对于司马懿熟悉曹魏政权的运作体制当颇有助益。杨俊此时亦为丞相掾属,崔琰则任丞相东曹掾、典章选举,此二人皆对司马懿十分赏识,帮助司马懿在汉末人物评论网络中获致高名。但是崔琰后因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杀,杨俊则因在曹丕、曹植储位之争时,站在曹植一方,而遭曹丕记恨,被借故诛杀。虽然此二人在最初曾与司马懿同在相府共事,但都在随后的政治变故中遭遇不测,并没有给司马懿更多的奥援,其家族与司马氏家族也没有建立进一步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没有获得重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团的时机偏晚,当时曹操即将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吸纳人才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并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

    b、在曹丕时代

    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的政治敏感时期,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曹丕稳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擢升他为丞相长史。丞相长史是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权位极重,曹丕将司马懿安插于此,是为了迅速调整丞相府的人事布局,为全面掌权铺平道路。司马懿的政治境遇在曹丕即位后发生了转折,被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辙有奇策,为曹丕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而与陈群、吴质、朱铄的交往,成为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拓展政治网络的重要一步。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家族,其祖父陈寔是汉末最具有声望的士人之一。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常奉命留镇许昌。黄初七年(226)与陈群、曹真同受托孤之命,辅佐魏明帝。

    司马懿密切与曹氏政权关系的手段是通过联姻的方法,安排司马师先娶夏侯尚之女夏侯薇,夏侯薇死后,司马师又娶司马懿的故交吴质之女,不久离异,后司马师又娶上党太守羊衜之女,泰山羊氏是两汉名族。司马昭娶王肃之女,王肃之父王朗,汉末名士。司马氏与泰山羊氏、东海王氏的婚姻,都表明随着司马氏政治权势的增长,其家族的婚姻网络已经超越前期的同郡范围,有助于提升司马氏家族声望的两汉名族、经学世家成为这一时期联姻的主要对象。

    c、在魏明帝时代

    在曹丕临终时安排的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中,二曹为代表宗室武人势力,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而曹休、曹真、陈群分别在太和二年(228)、太和五年、青龙四年(236)去世,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的顾命大臣。曹真的去世与司马懿地位之升降关系密切,曹真班位在司马懿之前,早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就出任上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曹魏宗室中的主干,也是文帝、明帝时代控制军权的核心人物。明帝时,曹真又以大将军的身份都督关右,对抗蜀汉。但随着曹真病重无法任事,关中留下了一个关键的人事空缺,魏明帝需要寻找一个足以稳定关中局势,对抗诸葛亮军事威胁的人物。为此他不惜打破常规,将分陕之任授予司马懿,司马懿的介入,打破了自从曹操时代以来,军权一直掌握在曹氏——夏侯氏一系的传统,是曹魏政治的一大变局,也是司马懿个人权势扩张的一个重要机遇。

    同时,魏明帝时代,随着司马懿权位的上升,获得了开府辟举之权。在两汉极重门生故吏之谊的社会风气下,辟举之权也是政治人物构筑自己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司马懿通过征辟构筑自己的权势网络。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通过血亲、姻亲、交游、同僚、部属等多种关系编织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权势网络。但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的权势网络的确对于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治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网络会自行帮助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无论是司马懿的同僚、部属还是受他提携士人,司马懿与他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基于私人恩义的结合,但是这种私人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忠于曹魏政权的基础上的,私人恩义并不能自行跃居国家权力与君臣名节之上。所以当司马懿是曹魏忠臣时,他们之间的私谊与对于曹魏政权“忠”的义务毫无矛盾,但一旦司马懿试图代魏自立时,“公义”与“私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冲突。无论是婚姻关系还是私人情谊,都是政治人物进行选择时考量的诸多因素之一,若以为司马懿拥有了这一权势网络,便能轻松地完成代魏立晋之业,则未免失之于简单。

    (五)“代魏”之始—高平陵之变

    魏景初二年(238)明帝力排众议,授予司马懿专征之任,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年末,明帝弥留之际,安排后事时,欲将司马懿排除顾命大臣的名单,而任用燕王曹宇,但由于刘放、孙资的妨碍而未能实现,最终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同受顾命,辅佐幼主。但不久之后,曹爽就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独专朝政。而从正始八年(247)五月开始,司马懿更是“称疾不与政事”。从景初二年到正始十年,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已有十年,哪怕是从正始八年彻底淡出政治开始算起,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料。

    从司马懿的仕宦经历来看,他虽然在魏明帝时曾都督关中,掌握了部分军权,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介入曹魏的禁卫军系统,从曹魏政权历任的中护军、中领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的名单来看,曹魏的禁卫军权依然牢牢地控制在曹氏——夏侯氏手中。直至齐王芳继位伊始,司马懿与曹爽各统兵三千,更直殿中,司马懿才得以借此染指了部分禁卫军权。但是这一时期为时甚短,曹爽很快就借故排挤司马懿,将禁卫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其弟曹羲、曹训分任中领军、武卫将军,掌握禁卫军权。

    虽然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出了决策中枢,但是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曹爽尚需倚仗他的人望与才能。司马懿分别于正始二年、正始四年对抗孙吴,便是一证。同时,在正始四年,夏侯玄接替老臣赵俨出任征西将军,出镇关中,而其空缺的中护军一职则由司马师继任,拥有选举武官的权力。而司马懿的开始策划以“非常之举”除去曹爽的时间,只能是司马师任中护军之后,因为只有在司马师介入禁军系统之后,司马懿才拥有了发动政变的基本力量与可能。但司马师所能控制的兵力相当有限,所以才要暗中养死士三千。同时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蒋济,曾经在进军中任职十余年,历任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直至正始三年方被曹爽之弟曹羲代替,迁为太尉这一闲置。蒋济在禁军系统中拥有广泛的人事基础与号召力,是司马懿取得进军支持的重要保证。

    而曹爽集团在正始十年携齐王芳去洛阳郊外拜谒高平陵时,刚好为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契机。司马懿占领武库,命长子司马师、弟司马孚将兵屯于司马门,次子司马昭帅兵监视二宫,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令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曹羲营。在以上战略要点都被控制的情况下,最后与太尉蒋济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桥。

    最终,曹爽放弃抵抗,不久以谋反罪被诛,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

    由于本文结尾过于简略,请看下文《司马懿是如何发动高平陵之变的?》。(链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67290/&dt_dapp=1

     6 ) 早已注定黑化的波叔

    在我看来,影视剧市场近来有两件大事: 一是《芳华》回来了,一刀未剪,一景未删。 真的是长舒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章子怡和张震的《无问西东》也“失而复得”了。 《无问西东》从2011年宣布拍摄计划,2012年冬季开机,直到宣传发行,已经延期了5年了。 但随着此次“深情版”预告片的发布,上映时间也终于定了,2018年1月12日。

    毋庸置疑,都是好事。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今天晚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开播。 可以说今年下半年,好剧扎堆儿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再近点儿的《傻柱》以及现在正在热映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海上牧云记》。

    所以,《虎啸龙吟》是今年最后一部好剧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好大的口气。 看海报和标题不难看出“虎啸”指的是冢虎司马仲达,“龙吟”指的是卧龙诸葛琴魔。 至于幼麒和凤雏,估计片中提到的不会多。 演员阵容就像一万响的大挂鞭。 吴秀波、李晨、王洛勇、刘涛、张钧甯、唐艺昕 这种搞大事的阵容,就已经给你看什么叫做大口气了。 顔值、演技、人气,样样高配。

    如果真要说的话,王洛勇老师可能因为小众的原因,仅被喜欢音乐剧的人熟知。 王洛勇老师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并且是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戏音乐剧中心主任。 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

    还是吴秀波。 还是那具有标志性的狼顾鹰视。 一眼就能让人想到《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那一跪。

    不仅如此,在详细的演员名单中,我也看到几个太熟悉的名字。 刘欢光把脸往那一放,那就是腹黑多谋的魏明帝曹睿。

    老戏骨小白龙王伯昭所饰演的蜀主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更多的则是腹黑。

    特别是杜奕衡出演的大将军曹爽,神形具备,将曹爽的专权乱政一意孤行,神还原。

    光看演员名单,《虎啸龙吟》绝对凑齐了一把七小对儿。 那七小对儿在手,剩下看怎么听牌,就看打牌人的玩法了。 我将《虎啸龙吟》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 服化道看的出细致还原。 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在服装搭配上,从一开始就追求了一个目标,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相对从影像构成上,让观众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它不再是一种艳俗的或烂俗的无原则无节制的使用颜色。我们的光影效果都是奔着能够传达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东方古典气质的一种表达。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用心。 那他们有多用心?我们拿第一部中的杨修举例。 杨修的服装有点接近于青花瓷的使用,这一使用是关联杨修这一人物性格的张扬,包括杨修戴的冠,都比常人的要更长一些。

    杨修是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父亲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祖上更是能人辈出,像他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名(士)N代。 像他这样的一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穿所谓的等同于一般士子的衣服。 所以他出场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他戴的冠也明显比士子还要更夸张的冠。

    等他进入了曹植的幕府以后,他变成了公务员,他整个的环境使服装有所内敛。 随着他的进度条要挺不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进入了“鸡肋事件”。 那个时候的杨修更为成熟,不再有当年那种轻浮,那种草率,所以他的服装色彩渐渐走向了色彩偏重的一种逻辑。

    你看,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固执的完全克隆或者复原,他其实带有一种现在意识的整合与提炼,却又不无节制的乱尬,一种适当的夸张。 那这种夸张,为什么团队没有放在司马懿身上,因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就是以隐忍著称。 那这些诸种的艺术实践,其实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一种统一的辩证关系。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转变,不可能简单的用三段体结构来给他切成前中后三段,但是从戏剧结构上,大体还是能够成立的。

    精工制造我们见的也不少,更让人好奇的则是本剧的叙事。 看的出预告片中时间的跨度,带有截然不同的“司马懿”的烙印。 都有哪些状态呢? 文帝末期。 有着曹丕的压制,中年的司马懿依旧有着常人所未有的隐忍。 隐忍不发,避其锋芒。 明帝初期。 已无文帝压制,却依然有一大批曹家的老臣,尽管有司马懿有外放的趋势,但也竭力克制。 我曾经压断过我自己的双腿,那天我跟自己说,我要是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的人。我跑过了武帝,我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时间到了曹芳。 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灭曹爽,夷三族,杀了七千人。 做了半辈子别人的手中刀,此后终于变成了执刀人。 此时的司马懿好似疯魔一般。 孔明,你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最终疯魔已过,齐王曹芳继位。 经过了张春华、柏灵筠两位夫人之死,兄弟阋墙,连最忠于自己的家仆候吉都对自己破口大骂。 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司马懿的内心也产生了自我疑问。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是时间。依依东望,是人心。

    你们可能会糊涂,这四种时期单拎任何一样,都会独立成为一部剧,四种融合到一起真的能讲好么? 我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不同时期,不同故事,导演却肯定会寻求一种共通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你看吴秀波演的司马懿。 预告片中,他有两个形态:一个是还算年轻的他,努力克制,恐惧中踽踽独行,但也有心中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另一个是须发皆白,看似意气风发,却头发乱飞不整齐,手拿一把沾满鲜血的剑,在惶恐中大肆屠杀。

    突然想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感觉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有些匹配。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 司马懿两种形象的转变,已经暗示了,那一场压的他抬不起头的灾难,已经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曾是恐惧者,现在却依然恐惧。 你能看到前后眼神的变化,从小心翼翼到色厉内荏,尽管做事方式变了,恐惧却依然存在。

    全剧给了他两个字:恐惧。 什么是恐惧? 我理解的恐惧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有无事情发生,时刻都感觉有一把利刃悬挂在头顶。 就像被蛇咬过的孩子,哪怕长大之后身强力壮,见到绳子时还是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拆题了。 虎啸龙吟 虎在啸,龙在吟,两位惊世大才相互感应。

    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 司马懿一腔心曲,犹如无数根风针同时穿过针孔。

    吟,抑扬顿挫的念与叹息,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叹。 诸葛琴魔内心抱负,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只好以宣郁而写哀。

    这种恐惧要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要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这种恐惧得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儿隐隐的小触动。 三国,阵容大、故事大、题材大,人物线复杂......这一切让人担心。 但通过《军师联盟》,我却又有些放心,导演在第一部成功,那么第二部或许也可以抓住司马懿“毕其一生恐惧”的小内核,能给我们一个漂亮的故事。

    龙虎攻心空城计、运筹帷幄上方谷、生死激将五丈原。 如果说《虎啸龙吟》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更像是: 1800多年前,一个姓司马叫懿的男人,打了一辈子五禽戏的故事。

     7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上)(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跟前面几集比起来,43集没有延续前面一集死几千人的杀杀杀路线,也没有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戏份。相反,作为大结局的前一集,它竟然花了半集的篇幅在扯侯吉、小沅以及司马懿之间搞笑的提亲乌龙,下半集又搞了一个老父亲眼见大儿子为了老婆差点要杀二儿子的家庭伦理惨剧。乍一看起来这集不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大有注水撒狗血之嫌疑。仅从这集主要内容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从大量镜头语言来看,这集在台词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又让人不禁反复翻看,因为它似乎隐晦地向我们叙述出了司马懿在自己人生最后阶段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权力交接和平息家族内部矛盾。

    这集最有戏剧张力的就是后半集父子三人的对峙,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谈的三父子“罗生门”事件。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事件起源于侯吉发现小沅被司马昭杀死并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愤而欲杀子。第二天,司马昭被父亲召唤,在父亲亲情感化和武力威胁之下承认自己利用何晏激化司马懿和曹爽矛盾并杀死夏侯徽、小沅。夏侯徽之死的真相被门外的司马师听见,司马师入内,斥责弟弟忘恩负义却最终为了家族利益没有痛下杀手。看完全程的侯吉怒视司马懿,离开,最后的镜头是司马懿一人在喝粥,本集完。

    然而本剧所要传达的信息却不仅仅如演员所演绎的那样简单。在这段台词场景和演员情绪并不丰富(没有出现如一般国产剧那样大哭大叫崩溃的桥段)的戏里,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来暗示了这出表面平静的戏下的波折诡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出戏是一出戏中戏,我们,好像侯吉一样,被司马懿安排在一旁看了一出精彩的试探与被试探,演绎与被演绎,似真还幻的杀子戏。我之所以称这段场景是一场戏中戏是因为,从头到尾司马懿的真意并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一场对侯吉的交代戏,对两个儿子的试探戏以及稳定家族内部的压轴戏。

    首先我们再次回到事情的起源,也就是侯吉告诉司马懿司马昭杀了小沅这段场景。这段场景台词很简单但很有深意。司马懿:“我杀了他。”侯吉:“是你儿子啊。” 司马懿:“我还有儿子。”我认为在这里,司马懿就已经觉察到了某种潜在的危机,这危机来自于小沅之死背后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的死。其实在后面的台词中我们已经知晓司马懿早就知道是司马昭杀死夏侯徽,但他一直隐而不发。他保密的原因首先是他自己本质上是认同儿子杀嫂这种行为的。仔细点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夏侯徽失踪当晚司马懿突然问司马师的一句话:“徽儿最近有什么反常。”司马师答曰:“前几天她想让我辞官。”此时配乐骤现,暗示两人都知道夏侯徽约莫是知道家里的秘密了。那么这时候司马懿寻找夏侯徽的动机大概已经从希望找到家人而转变为如何防止曹家知道自己秘密了。而当看到夏侯徽身死以及司马昭的反常之时,想必他自己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内幕了。其次是为了家族内部和谐,司马懿了解司马师跟妻子感情很好,一旦让司马师得知妻子死亡真相,兄弟阋墙是肯定的。最后,他对司马昭的残忍也许还抱有一种“幻想”——“你杀嫂子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再对家里人下手了吧”,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也没有私下对司马昭摊牌。然而小沅之死让司马懿再一次感受到司马昭这个不安定分子将来对家族的破坏力。前面许多剧情已经表明了,司马昭是另一个司马懿,一个更加凶残、阴暗和贪婪的“司马懿”。尽管司马懿在前期多次打压和警告司马昭,但显然效果不甚理想。他现在恐惧的是,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两兄弟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因为夏侯徽之死而爆发内讧,司马师作为他的合法继承人是否能压制得住这个聪明又不安分的弟弟。也许在以前司马家还没有得势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顶多是国产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等级。然而现在他们家已经登上权力巅峰,内部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家族乃至国家存亡问题,搞不好又是一个新的“三国演义”。

    对于家族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促使司马懿要导演出一场戏。通过这场戏司马懿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要敲打司马昭。尽管司马懿声称自己要“杀死”司马昭,但他其实并不想真的杀死自己儿子(其实本剧许多细节表明司马懿更喜欢这个次子)。司马懿杀司马昭的戏码在前面上方谷战役之后也演过一出。那时他在全军面前已经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了,却在众人哭劝之下作罢。这里司马懿用了一个伎俩:他自己来扮演一个大义灭亲的父亲,却希望通过别人的“宽恕”来拯救儿子。这种“借刀救子”的桥段在本集再次出现(后面我们会详细解答)尽管司马懿不想杀司马昭,但他深知儿子的野心和私欲需要被压制。在之前几集我们知道司马师对司马昭是绝对的信任和疼爱的,而司马昭却利用这种信任来架空兄长的权力,并借此大肆屠杀士族。司马懿本人虽然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也在杀杀杀,但他至少还通过廷议、劝降等手段来正当化自己的杀戮,而司马昭和钟会等人已经猖狂到连这点表面功夫也不做了(历史告诉我们后面司马昭连皇帝也敢当面杀)。在司马懿看来,司马昭的这种危险行为如果不加以克制,势必会令自己家族彻底失去人心,变成第二个被推翻的“曹爽家”。但是司马懿已经年迈,自知已经不能长久压制次子的欲望,所以他找来了司马师,希望借助兄长的权威来震慑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子。

    第二是要防微杜渐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在猜测出夏侯徽之死时司马懿很清楚,这个女人的死是两兄弟关系的定时炸弹。但我们之前提到过,司马懿还是抱有一种“幻想”的,即这个秘密会被永远保守下去,然后兄友弟恭。而小沅之死却打破了这个幻想,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脓包”是要迟早挑破的。与其在自己死后某一天,司马师得知妻子之死的真相后跟弟弟翻脸然后家族内斗,还不如现在让兄弟二人早早摊牌,在趁自己活着并且对局势还有点掌控力的情形下把“事情给做了”。司马懿自己曾经参与过曹氏兄弟斗争,太了解内耗对于一个家族势力的杀伤力了。这招釜底抽薪最有效果,却也风险最大。因为他此时把“刀”给了司马师,让大儿子来决定是“救”还是“杀”弟弟。

    这里引出了司马懿导演这出戏的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对自己继承人司马师的试探。虽然我们说司马懿在许多方面更欣赏与自己相似的次子,但无可否认的是司马懿,作为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点从他拥护曹丕中可以看出),是更认同由长子来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的。司马师在本剧中与司马懿的父子冲突并不如司马懿与司马昭之间来得明显。在大多数时候,他是父亲意愿的忠实维护者和父亲命令的坚定执行者,鲜少与父亲发生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师更稳重牢靠,是司马懿最理想不过的继承人,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会将养死士这种要死全家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司马懿对把权力交接给司马师仍然是有顾虑的。这种顾虑首先是来自于司马师对于诸曹夏侯氏的同情。剧里其实用了很多篇幅来讲司马师与诸曹夏侯氏之间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妻子夏侯徽之间恩爱和睦,他与大舅子夏侯玄之间感情深厚。从他和弟弟监斩曹爽时的不同表现来看,与自己弟弟比起来,司马师在剧中的个性更加类似张春华(这是司马懿在第一部中就已经评价过的)。张春华什么个性?重情。而司马懿明白,一个太过于重情的政治家势必是要被人搞死的(你看曹爽就是个例子),尤其是这种情是对他们的政敌诸曹夏侯氏。因此我认为,与其说让司马师来决定杀不杀弟弟,还不如说是试探他能不能放下对于妻子之死的执念,割断自己对诸曹夏侯氏的情,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个顾虑就是,这个重情的司马师能不能压制住聪明不安分的弟弟。我们知道,司马师对于弟弟是相当爱护的,他都可以为了保护弟弟而违抗父亲的意愿私自调死士保护司马昭。他宠爱弟弟,也无条件信任弟弟(这种信任从他受眼伤期间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就可以看出),而这种宠爱信任是基于他对于自己弟弟真实面目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他对弟弟残忍自私的本性一无所知)——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弟弟膨胀的权力欲以及取他而代之的野心。司马昭杀嫂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已为之,而实际上在司马懿的解读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弑兄的前奏:你看弟弟都可以绕过哥哥的意愿擅自杀了哥哥的女人,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也是有可能的。司马懿可以这么解读,司马师也会这么解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把夏侯徽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司马师的原因。他在提醒司马师这个有弑兄潜能的弟弟,也在试探司马师有没有能力既不杀弟弟又能压制住这个弟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场名为哥哥杀弟弟实为父亲救儿子的戏。这场戏的导演是司马懿,但演员的演绎却未必能如司马懿所料想的那样。即使我们知道司马懿在剧中已经被拔高到一种“智多近妖”的水平,但他却仍然无法完全预料到许多偶然性因素,例如司马昭是否能如实坦白自己的罪行,例如司马师是否能原谅弟弟,又如兄弟二人是否能了解老父的苦心而同舟共济继续司马家的大业。在下半部分中,我们将继续解读父子三人对峙戏的细节,看司马家三影帝是如何按照总导演司马懿的精神成功演绎这部戏中戏的。

     8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中)(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对对峙戏细节的深度描述和解读中去。

    这场戏的前奏是对峙的前一夜。对峙前夜司马懿做了两件事:一是跟司马昭见面,二是跟司马师见面。两场戏都没有台词只有镜头,但内容是相当的丰富。首先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二人在长廊对视的一段长镜头。这里二人没有对话,只有虎视眈眈的对望,配合着雄壮激昂的音乐两人平行走过长廊又擦肩而过。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我们并不知道二人的见面是偶遇还是事先“通气”。但我倾向于认为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通气”。第一,司马昭并没有行礼,说明对这场会面早已知晓。第二,二人皆是鹰视狼顾。其实在前面某集,司马昭也有过一次鹰视狼顾的镜头。我们看看那时他是如何反应的:司马懿不经意回头,司马昭立即做低伏小状。然而在这里,他竟然敢大咧咧地用这种眼神长期直视父亲,父亲竟然也报以相同的眼神。以司马昭的聪明不是不知道今晚父亲要见自己的原因:这天晚上小沅被他杀了,马上父亲就来找他了,说明父亲已经知道这件事了。所以即使没有语言,我们也大致能猜测出两人之间通过眼神传递的信息。懿:“小子我知道你干的那件事了,明天要收拾你,你要有心理准备。” 昭:“你既然知道了现在却没有杀我,说明你想留我性命,好的我知道了,我晚上回去好好想想对策”。这里司马懿没有用言语明示而是眼神暗示的做法颇有意味,显示了他对于司马昭杀人恶行模棱两可的态度:我虽然可以饶你一命,但也不能就那么放过你,我不告诉你明天具体要怎么收拾你,我就要吓吓你,看你下回还敢不敢造次。然后镜头突然切到了司马师。这个场景更有意思,司马懿和儿子没有面对面,司马懿在门外看着,而司马师在屋内,凝视着自己当年给妻子画的肖像(这里要表扬一下道具,还真的是他年轻时候给怀孕的夏侯徽画的那张),默默流出一滴眼泪。这个场景我认为发生在司马懿与司马师会面结束之后。可以这样解读。司马懿告知儿子夏侯徽死亡的真相:“我知道你老婆是你弟弟杀的”。并把明天“杀子”的计划告诉司马师:“明天我把你弟弟叫来,你带点兵围在外面,等他坦白了,我执碗为号,你进来杀了他,给你老婆报仇。” 然后离开。父亲虽然这样说,司马师心中却了然父亲的真意:就像上次上方谷事件一样,父亲只是想借他之手饶恕弟弟。那么现在事情的性质已经从要不要杀弟弟为老婆报仇转化为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而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决定了他会不会成为父亲的继承者。显然他在挣扎,所以拿出了妻子的画像。但我觉得他隐约是有不杀弟弟的打算,所以会对画像流下眼泪。

    镜头切换到第二天,司马昭胆战心惊地走进司马懿的房间。这里他的表情很值得玩味,眼睛向四周扫了几圈,慢慢踱步,说明已经有所警惕。突然他被花园里倾倒的铜壶了一跳。这还哪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小狼崽,分明是个受到惊吓的幼兽。尽管心里约莫知道父亲不会真的杀了自己,但是此时司马昭还是很害怕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的。他虽然是个聪明得能快速摸透父亲心思的儿子,但鉴于他那种“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尿性,司马昭还是抱有一种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万一擦枪走火,自己真的被父亲干掉了呢?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司马昭进到房里。这时司马懿正在吃饭,桌子上摆着菜,两碗粥和一碗酒(或者是水)。司马懿很镇定地招呼儿子过来陪自己一起吃。司马昭的反应是什么,没有立即端起碗来吃,而是把碗递给父亲让他吃。这里我大胆猜测司马昭此举的目的是要试探食物是否有毒。结合前面剧情我们知道,这个儿子曾经两次提到过下毒这种谋杀手段(一次是柏灵筠要进门,一次是司马懿进宫被皇帝赐酒)。所以不难猜想到司马昭此时是以“小人之心度父亲之腹”,大概是以为父亲想毒杀自己。然而司马懿很自然地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粥,喝了一口。此时司马昭心里似乎松了半口气:“看来父亲是不会毒死我的。” 但是他那颗忐忑的心很快又提起来了,因为接下来司马懿开始跟儿子聊家常了,聊得是什么,当年他妈生他难产那件事。司马懿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当年在张春华难产要面临保大保小这个问题时,司马懿说他的选择是保大人。这个细节暗含的意思就是“司马昭啊你虽然是我亲儿子,但是在我心里你也并非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当年我宁可杀了你也要保住你妈,” 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赶紧招供认错,别以为老爹不会杀你。这里司马昭似乎也理解了这段弦外之音,但他在装傻充楞,还在和父亲打太极。这时司马懿说了一句话:“你的眉眼最像你娘….我也最担心你…人啊,最难克制的是自己的欲望…我所压制的欲望,都报应在儿子身上了。” 此时司马懿已经很明确地表明自己想要司马昭坦白的意思了:“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本性善良的孩子,怎么现在成了熊样子了,你只要乖乖地认错坦白,咱们还是可以从宽的。” 司马昭显然是接收到了老爹的真实信息了,但是他还是没有直接坦白自己的罪过,而是在表忠心:“都是为了司马家。” 司马昭此时的心态还是很有恃无恐的,因为从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场所谓的“收拾”就是老爹在私下套他的话,然后他认个错糊弄一下就过去了。然而司马昭还是太低估这场戏的分量了。话说到这里,司马懿已经知道这个儿子是不会主动跟自己交代了,所以话锋一转,开始和儿子摊牌:“你想瞒爹多久”。紧接着,咳嗽,外面士兵聚齐,关门窗,密封房间,司马昭受到惊吓,躲在暗处的侯吉以及看剧的我们也吓了一跳。从这段情节我们大致已经感受到了故事所设置的三个场景,由明到暗分别是:最明显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谈话场景,其次是躲在暗处偷偷观察的侯吉场景,而最隐秘的场景就是没有正面给出镜头但是早在门外埋伏兵力的司马师。通过画面来看,我们知道前两个场景里人物对这这段摊牌戏的反应:司马懿是蓄势待发,司马昭是惊吓和懵逼,侯吉是惊讶(哎呀难倒他真要杀儿子),而我们唯独不知道司马师的反应是什么——正是这段没有给出画面的场景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诡异性。

    很快,司马昭意识到要父亲要憋大招了,所以他一下子从被包围的惊吓瘫软的状态里迅速坐直身体。坐直这段细节很好评,说明司马昭开始进入紧张的防御阶段了。司马懿的摊牌很有意思,是一件件事情从轻到重依次摆开的,好像二人搏斗一步步进攻紧逼一样。首先是杀夏侯玄,其次是利用何晏,最后是杀嫂子和小沅。司马昭在杀夏侯玄和利用何晏这两件事件中的回应是很无懈可击的,相当有理有据。但是听到杀夏侯徽这件事,司马昭显然有些动容,眼眶微红,一边说理由一边慢慢跪坐下去。司马昭的动容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联想到杀嫂的情形了,想到自己亲手杀了心爱的人内心有些悲恸;另一种是交流的策略。人际交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方在交谈中目光始终注视另一方表明了一种诚挚、坦诚的态度。司马昭深谙此道,他跪坐下来重新与父亲平视,试图用真诚的态度外加充分的理由去说服和打动父亲。这里我认为司马昭有点赌命的意思了,在父亲跟他摊的所有牌里,目前的王炸就是夏侯徽的死。司马懿我们知道在后期也开始杀杀杀,但是他对家人还是很好的,而且夏侯徽的死牵连着张春华的死——这才是司马懿最大的逆鳞。正因为对父亲此刻心情的琢磨不定,司马昭才临了还补上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言外之意是,夏侯徽肯定是要死的,我不杀她父亲你也会杀了她,那娘迟早也会因为儿媳的死受刺激死的。司马懿没有回话,低头眼含热泪,显然他是默认了儿子这种做法的。此刻司马昭的心里应该是有底气了,从父亲的沉默中他料定父亲是不会杀死自己的。所以即使后面司马懿怒吼“小沅呢!”,司马昭可以如此平静并十分痛快地认下所有罪状,并要求父亲杀了他。然后音乐突然想起,是张春华临死那首,又悲情又无奈,伴随着的是两父子流泪。我觉得戏演到这里已经真假难辨了。话说最好的谎言不是完全的假话,而是半真半假,最好的戏也是如此,真情假意融入其中。我相信此刻两父子的泪是真诚的,但是后面的情节告诉我们,两人流泪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司马昭的泪有无奈,忏悔,悲伤(也许是想起心爱之人的死了)。司马懿的泪更复杂,饱含挣扎和矛盾之意。二儿子全都招了,显然埋伏在外面的大儿子也听得一清二楚。他要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要不要把戏演下去,接下来摔碗让司马师进来。司马懿虽然很洞察人心,但我们知道在大部分需要揣测人心的计划里他都是在赌,比如在帮曹丕夺嫡时赌曹操的心意,在与诸葛亮对峙的时候赌诸葛亮的心理。司马懿显然是个幸运儿,大多数时候他都赢了(废话因为他是主角嘛),但这时候他是有些犹豫的,与其说是试探司马师,还不如说他在赌司马师此刻的心态,赌这个儿子最后会为了家族利益放弟弟一马。

    在这里我们需要插播一下司马懿导的这出戏里最精彩,最神秘,也是最危险的“演员”: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这个计划里的关键性人物:他决定了最后戏能不能成功。在这里我小小地敬佩一下司马懿:他很敢赌。当然司马懿敢让司马师来决定司马昭的生死不是一时脑热,这是基于他对于这个大儿子长期的了解基础上的。司马师是什么样的人?在上一部分我们谈到了他是个很重情的人(这里仅指代剧中的司马师,我们知道历史上司马师可完全不是这样的人设)。除此之外,司马师还是个大局观很重的人(这一点倒是和历史上的司马师很相似)。前面剧情有一段情节很明显地体现了他的这个个性。某集司马懿被皇帝赐酒喝完后出宫,遇到两个久候在外的儿子,谈到自己始终疑惑的一点:皇帝没喝那杯酒。司马昭立即联想到了下毒,并且很快得到父亲的认同,两人开始抠喉咙催吐(这里从侧面体现出这两父子的性格心性惊人的相似)。而司马师的反应却很淡定:他认为皇帝没下毒。此前智商一直在线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突然发问:“为何啊?” 司马师的回答很有说服力:“现在诸葛亮除去了李严,北伐意志更加坚定,肯定会再卷土重来;纵观全魏国,能抵抗诸葛亮的也就是父亲您了,皇帝怎么可能现在就杀了你。”司马懿恍然大悟,感慨儿子大气,司马昭略有不甘,问出了一个很没有水平的问题:“也许皇帝突然发疯要毒死爹呢?”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与自己父兄在看待问题上的格局差别:司马懿和司马昭看到的仅仅是君臣之间权谋斗争,而司马师看到的是整个国家利益。显然他对曹睿赐酒这件事的判断是正确的,曹睿虽然猜忌司马懿,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危这个大格局问题上还是很拎得清的。我们回到这出司马懿导演的戏里,司马师固然是个重情又有大局观的人,但现在这两种个性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若重情就要置家族乃至国家利益于不顾了。所以司马懿在试探,也是在赌,赌这个儿子在多大程度上重视感情,这种程度能不能超越他对于大局的考虑。(当然我认为司马懿还在赌他对于弟弟的亲情能不能超越对于妻子的爱情)。之所以我们说司马师神秘,是因为在这场戏的前半部分,他基本没有正面镜头,但是却实实在在在场的。而正是这种虚虚实实的刻画增加了这场赌博的刺激感——我们和司马懿一样,都在门后面不停地猜测这个没有出场却十分关键的人物的选择以及这场戏最后的走向。

    最后部分请听下回分解。

     短评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8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11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16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24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27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31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33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37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41分钟前
    • 尽欢
    • 还行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46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49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50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52分钟前
    • 熊罴怪
    • 力荐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54分钟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58分钟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1小时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1小时前
    • 谢小迪
    • 推荐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1小时前
    • 雪雒
    • 很差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1小时前
    • 少主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