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游客

    游客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2022

    主演:詹米·多南,达蒙·海瑞曼,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阿利克斯·迪米崔德斯,莎罗姆·布龙-富兰克,丹妮尔·麦克唐纳,达米恩·斯特劳索斯,斯蒂芬·亨特,戴维·科林斯,拉札勒斯·雷图勒,Mark Fantasia,吉娜维夫·莱蒙,珍妮特·克罗宁,Rhonda Doyle,Kamil Ellis,维多利亚·哈拉拉比多,娜塔莎·旺加尼恩,本尼迪克·哈迪,Peta Shannon,Shane Dundas 

    导演:克里斯·斯威尼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爱情交叉点

    • 已完结

      无法呼吸

    • 完结

      吸血鬼日记第一季

    • 完结

      吸血鬼日记第四季

    • 完结

      吸血鬼日记第五季

    • 完结

      吸血鬼日记第七季

    • 全16集

      吸血鬼日记第八季

    • 完结

      吸血鬼日记第三季

     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讲述了一名英国男子身处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心地带,他被一辆庞大的坦克车追赶,坦克车试图将他赶出公路,一场史诗般的猫鼠追逐战展开了。这个男人后来在医院醒来,虽然受伤了,但不知为何还活着,不过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过去无情对手的追捕下,这个男人在广阔而荒凉的内陆地区寻找答案。

     长篇影评

     1 ) 《游客》无解的情感灾难

     

        滑雪镜里阿尔卑斯山的妖娆是幕布,五天的假期有五天的晴雨表,一个相亲相爱的四口之家,在一天一幕的五幕剧里,因一场雪崩引起的“信任危机”,在他们自己的时间绳的记号里留下了和谐——突变——矛盾——修复——息争的剪影,他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一个愈合的疤痕。而在与别人产生交集的分区里,他们或许仅仅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身影。
      
      我以为,一家人照完全家福,就会遭遇雪崩,要不就会出现未来有人缺席,在此存照纪念的悲剧。一开局便打出来的“惊悚”牌,这就像是扇燃观影情绪的风箱,它让人时刻记挂着,莫名其妙地紧张。茫茫雪山,过分热情,被他人摆布合照,仿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在前方等待。又编又导的鲁本.奥斯特伦德一定很会讲野外露营时的篝火故事,别人的情绪是怎样的,他一开始就了如指掌。
      
      来自瑞典的游客,一对父母带着一双儿女,到法国阿尔卑斯雪山滑雪度假,第一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第二天这对父母带着女儿、儿子在雪山下的露天餐厅就餐,雪崩突然来袭,母亲的本能是保护两个孩子,父亲则一个人逃跑了。有趣的是,这场雪崩是在受控范围内爆发的自然现象,可能吞噬生命的阴霾一扫而空。
      
      随之带来“人性惊悚”秀,夫妻二人对这次“变故”有了不同的理解,而且是不可调和的。第三天第四天,妻子不断地在朋友面前还原真相,丈夫由誓死否认到愧疚自责,妻子从不可置信到无助迷茫。第五天,上帝丢下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丈夫得以擦拭污渍,日子仿佛可以恢复如昨,但是印迹真的会消失不见么。
      
      事实上,我觉得《游客》有一个深不可测的人性讨论空间。虽然这部电影用了最简单最传统的格式划分法,让时间与背景音乐把剧情划分得一清二楚,把故事的矛盾冲突单单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可是就像巴洛克音乐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夏》的柔板转急板,是暴风骤雨来临,欲驱走夏之一切焦躁苦闷,且终将拨开云雾的音律变化,十分复杂。另外,鲁本选择“红发神甫”身份的维瓦尔第的音乐,在解读如此复杂无解的人伦困境时,电影试图从宗教的神秘力量中获取人类精神的寄托,他是否有这种意图,对解读者来说都是若隐若现的暗示。
      
      说句玩笑话,编导鲁本实在“太坏了”。把这样一个根本治愈不了的信任危机空降到原本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完全是来找茬的,是搞破坏来了。你看,这不是普通的婚姻危机,不是普通的爱情瓶颈,也不是普通的几年之痒。这是一个严肃的“人性问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课题。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不论哪种情感关系,一旦有了信任危机,那就是冰面上的裂纹,若不用诚信修复,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关系终究要破裂。妻子从丈夫本能的“不好”推及至她所看到的一切“好”,那是否是假想?从丈夫不顾真相毫无底线地撒谎、辩解,推及至过往生活里他“无伤大雅”的各种欺瞒、谎言。这种矛盾才是最惊悚的。
      
      用现代文明人的思维论证,本能的“不好”才是那个人真正的人性,现在他所作的一切文明的举止不过是受过教化的理智的判断与选择。真相是丈夫逃跑了,而妻子她没有丢掉孩子跑掉,这就是人性的不同。由此就有了信任危机,这种灾难完全可以吞噬人与人的关系。妻子内心的不安永远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安慰,因为那可能是人之初的本能。
      
      像那种背叛情感的负心人,一个到处寻花问柳,一个天天查电话查短信,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虽然与诚信脱轨了,但这至少有“是非判断”的标准,畸形的关系能够维持,那是不在信任的范围内了,依然要维系那种痛苦,两个人都有责任。但,若那是本能诱发出的“自私”,简单地审判它的罪恶肯定是行不通的,可是,本能激发出“良善”的正确性人格是不是要为别人的“自私”本能承担责任呢?朋友关系可以一拍两散!夫妻关系,父与子女的关系,这灾难要如何面对呢?
      
      鲁本的意思是,或许接受人性的个体差异,才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这个世界荒唐、无辜、不解的光怪陆离。即便一家人穿一样的蓝棉睡衣睡裤,一起洗漱,凡事同步。当然,他也不确定。他只是传递那样一种讯息,如果人们把自己渺小化再虚无化,把人的一生看成是上帝布置好的棋阵,那么所有的灾难似乎都有可解决的办法,包括情感的灾难——信任危机。过去的不要回头遥望,未来的也不要费心思预测,能真实感受到的便是当下。我们所有人都是迷途的羔羊。
      
      就像电影一开始设置的“全家福”插曲,那是被神秘力量驱使的和睦画面,并不是他们能永恒守护的和睦。到结尾,故事设计的那么一场旅游大巴“险情”,它的意图就更明显了。鲁本似乎一直在说人与人的差异,不同人之间反应的差异。妻子一直是积极主动对抗“危机”的角色,丈夫一直是在不做“预判”的本能状态内,大胡子朋友表现出了顾全局的“领袖”气质,大胡子的女朋友也处在被那对夫妻事件波及后的思虑状态中。

          从餐厅回来,夫妻俩把孩子们塞进客房,之后再进入房间时,对两个孩子也有微妙的记录观察,当家庭的和谐被破坏后,两个孩子对父亲虽有冷漠与不解,但对母亲“寻求解决办法”的状态是反感痛恨的。还有一处,小男孩用飞机模型打破客厅里凝固的对话气氛,这其实就是小孩子的本能,是弱小的孩子要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是孩子们要维持他们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本能。在解读如何处理孩子与父母关系时,鲁本的思考方式给我上了一课。
      
      人性若是像人体内的器官一样照一下X光扫描一下变能明辨形状、色泽、质地、性能就妥了。事实上,人性的好坏善恶可以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可是这与探雷器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单个人的人之初本,只有事实真相,却很难评判,到底是怎样的?大概上帝都不能立即下结论,否则不会有最后一天的拣选。
      
      没有“绝对的定论”这是《游客》的另一话题。丈夫与大胡子朋友在滑雪场休息时,偶遇两位女士,由夸赞“帅哥一枚”到收回“夸赞”的乌龙戏,引出了看待事物本质的理念,不可绝对论,同时我们能看到丈夫与大胡子朋友的不同的处事方式,性格也是截然不同。这里也存在“本能”与“教养”的辩论空间,可是我必须停止引申下去的想法?因为说下去了也是无尽的分叉,这实在是太复杂了。
      
      另外,我觉得这部电影有“虎头蛇尾”的局促感,看出鲁本要草草收场的迫切心情了。临近结尾的最后一组高潮部分,丈夫救助妻子的戏,太过轻描淡写了,不想拖泥带水的代价是,修补良心的分量上轻了,那么“能量守恒”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可能一点都不深入人心,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我真心觉得《游客》值得拿到咖啡店,就像《杀戮》《狩猎》《不朽的园丁》等等,邀几个朋友畅快淋漓地讨论,这部电影自身有这种娱乐思辨的功能。男人的思维方式与女人有很大的不同,价值观一样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可能不同,若不属于同一类人种就更加难梳理彼此对待问题的思路。于是,话题会纵横交错。
      
      很多电影人希望他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他能承载一切或有或无的存在,只在他想要秀给万物生灵时,才从口袋里拿出他创造出的东西,有次序有层次地,他可能更喜欢创造人类未曾见过的魑魅魍魉。
      
      其实还有一部分电影人,他们更愿意拥有深沉的吟怀,像荆棘鸟那样为他眼中的世界歌咏,成为诗人、散文家、记录者、故事大王,他们并没有列错队,不过是用摄像机与画面代替了他们的笔歌墨舞而已。他们的电影常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他们不会闭合谢幕后的电影故事,台前展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打开故事之外的思考通道。
      
      我们要做好随时表态的准备,我们当然可以摇摆,搬着屁股底下的凳子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也可能左右为难,举中立的牌子只需要转动脑袋随时冲着说话的人以示礼貌。我们也可以对编剧导演的认知嗤之以鼻,可是如果我们有心,便挥不去这种电影的缓释影响,有没有意识到都不是问题,它已经辐射进我们自己的人生了。
      
      我们谈我们所理解的爱情,若不掺杂进我们曾拥有过并想要传奇化的爱情,那爱情的形与影或许都是“道听途说”的。那些先达名士留下的有关爱情的智库,不能包治百病,但有问必答是最基本最全面的功能。“爱,就是行动。”的豪言,那正是雨果自己的爱情婚姻。他的风流,他与阿黛尔相互性坦诚的婚姻模式,仿佛说的正是《游客》里妻子不能理解的那位女性朋友的所言所行。一些人是这样不同,然而另一些人又是那么想象。
      
      在《游客》里,那位妻子显然是一位“传统”的需要信任与责任感的女人,她给予丈夫爱的安全感,也必然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被爱的安全感,信任与爱维系着她的认知世界。我个人十分认同她,也愿意站在她的立场上想问题。
      
      其实,不纠缠于本能的反应,那位丈夫和他的妻子是可以交流的相类似的人,至少不是秀才遇见兵,不是各种观相悖的人。导演这样编排了,他作为本能的最大受害者,他的痛苦与羞愧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他坦诚自己曾经也做过各种各样的错事,但婚姻似乎没有步入危险的境地,那里或许有妻子的无视与纵容了。但我更愿意相信男女有别,自律性有别,羞耻感有别,但能否相识相知的确需要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必须一致。还是莎士比亚用戏剧表现出来的爱情生动透彻——“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婚姻亦如此,情感的互通之路需要起码的同一水平线。

     2 ) 《游客》

    一直还是对北欧此类影片倾爱有加,锡兰、萨金塞夫是自己发掘叙事之外的空镜当做语言留白,而北欧的大雪、极昼、人淡色调的虹膜自然而然都成为其辅佐的工具。

    鲁本·奥斯特伦德 Ruben Östlund的《不由自主》是最早看到他的一部作品,当时也比较喜欢,但本片明显进步了。对两个主人公以及旁观者的性格特征与弱点都有一定挖掘。唯意志论的爱情、家庭都是靠不住的。而对于爱情、家庭等人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笼统的经验之谈也是决不可能的。

     3 ) 房间里的幽灵

      在电影《游客》(Turist,2014)的第56分钟,伴随着乍起的嗡嗡噪音,摄影机忽然逼近全无防备的客人,打翻了红酒杯。这一模拟遥控飞行器主观视点的插入镜头,在这部多半采取固定机位的影片中显得分外突兀。
      导演显然是戏仿恐怖片手法在和观众开个小玩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和片中每次一样只是虚惊一场,也一如它们带来了狼狈和沉默。沙发上的谈话继续,但刚刚横飞而出的镜头却仿佛在提醒:是谁在看这一切?

      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游客》在刚过去的第87届奥斯卡中代表瑞典角逐外语片奖项,虽然最终抱憾未能提名获奖,但也一度杀进9部入围名单。影片获得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大量媒体好评,“它以最完美的方式让观众感到扭曲不适。”安·霍纳迪如是评价。
      同样瞄准家庭纠纷,暴露婚姻关系中的尴尬无解,《游客》不难让人想到近期由大卫·芬奇执导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2014)。后者令人崩溃的除了女主角艾米的决绝果断,其背后依托的媒体和信众其实力量更甚;而置身阿尔卑斯自然屏障看似脱离社会道德批判的《游客》,则以更为直接的仪式化事件与场景,向夫妻双方提出正面质疑。

      和睦温馨的一家四口来到雪山度假,在一次用餐时遭遇雪崩,父亲不顾妻儿落荒而逃,事故平息后各人反思所为,原本祥和的假日气氛开始变得凝重不安。
      和山雪一起坍塌的自然是父亲在家中的权力和位置,在试图修复它的过程中,夫妻面临家庭内部和社会他者的里外夹击: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如何相互沟通达成共识?是否应该将“家丑”说予外人调解?
      ——在最后的问题上妻子选择了肯定,这或许是情绪的排解途径、症结的切除方案,岂不知造成了对男人尊严的凶狠鞭挞。自尊于婚姻中的男性无疑是最致命的软肋,虽然餐厅一幕男主角托马斯被雪雾笼罩,他却依旧保有维持其完美家庭形象的可能。“太阳出来了。”当他回身落座后,若无其事地说。然而妻子三番五次将事情始末陈述给他人,托马斯难以圆谎丢尽了面子,才是他最终导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难以责怪妻子的冲动表达,正如无法推倒求生本能在道德责任面前的存在必要。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一时的身体反应能够证明情感的一贯真伪吗?丈夫不承认,但敏感的妻子却无法停止怀疑。一旦信任链条断掉,婚姻的裂缝就再难弥合。

      影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五天四夜的游戏时间,除了一家四口人的对垒,还被分配给与家庭产生交集的不同游客和朋友。在相似反复的言行中,他们始终围绕雪山事件旁敲侧击。妻子和丈夫各自独立的戏份亦颇具意味,女人在林间排泄时远望家人流下眼泪,男人置身酒吧与赤身大汉们怒嚎狂舞。通过这样一系列细微而传神的行动刻画,人物形象与性别差异愈发清晰。
      在性别方面《游客》并未给出一个鲜明的价值偏向,它更着重于通过表达男女思维的错位,呈现出婚姻的荒诞感。初看来它似乎在讽刺虚伪无聊的中产家庭,结果那对婚外情客人仅仅在听闻事后就坐卧难安,甚至于尾声一车游客同样惊惶不知所措。一群迷惘的男男女女无奈地走路下山,让《游客》的讽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雪崩的发生和父亲的落跑既是全剧的关键情节点,用以表现这一情节的那个近四分钟的镜头也成为本片的视听精髓。大景别,长镜头,没有蒙太奇给人物特写反应,竟也不在动作完成后转场切走。它保持固定,注视着雪崩降下到雪雾散尽,直至男主人公回到座位和家人再次坐定谈话,这一场才结束。
      影片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励志拍出影史最壮观的雪崩场面,在设计时他与他的团队曾尝试使用CGI特效制造雪崩效果,后来决定实拍。镜头后景的雪崩来自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前景是搭景餐厅与人工烟雾,经由绿幕合成,就有了这一家瑞典人在法国的餐厅目击加拿大雪崩的经典镜头。
      在危险扑面而来,直直指向拍摄角度时,并非监控录像效果的摄影机不动如山,完全架空了摄影师角色,已经出离客观真实。类似,譬如平稳尾随一家四口滑雪下山的跟拍;又如山头爆破、缆绳摇动、红色灯管急促闪烁的空镜头;以及在大巴车上对着窗子,在行驶中与窗外景观形成相对运动的固定摄影……它们构成了本片特殊的影像质感,一种几乎不可能在场的多余者的观察角度,冷漠而疏离。
      正如那打翻红酒杯的镜头所问,是谁在看这一切?

      影片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场面,其中每晚家人在盥洗室中对着镜子洗漱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一个多人腰上中景,正对镜子中央,却寻觅不到摄影机的影子,隐藏的视线仿佛悬在真空中偷窥。
      盥洗室本身是极其私密的场景,人们对于身体的调理被这个镜头暴露无疑。它在影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雪崩前夜一家四口和睦安详,夫妻互吻晚安;第二次雪崩当晚,丈夫方便,妻子提前离开;第三次是最后一夜,妻子裸露上身方便,之后丈夫欲亲近,妻子转身离开,留下尴尬愤怒的丈夫。同样的构图渐进的情绪,恰如乐章的复现与变奏。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酒店服务生,他在雪崩一家归来时刚好在打扫房间,后来在楼道两次听到夫妻争吵,又闯入婚外情客人交谈的电梯间。这个有趣的角色始终没有一句台词,但却几乎完整目睹耳闻了事件全过程。它正如整部电影的视点,是对看似和美的家庭的侵入,同旨《博格曼》(Borgman,2013)只是没有具体的形体。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奥斯特伦德说到自己喜欢《奇异小子》(Gummo,1997)、《双面劳伦斯》(Laurence Anyways,2012)、《神圣车行》(Holy Motors,2012)等影片,而80年代在瑞典长大,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罗伊·安德森的作品。
      奥斯特伦德从日常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细微的不安全感,他本人就是个资深的滑雪爱好者,本片剧本来自朋友的相似经历,而尾声的巴士戏则参考了youtube上的视频。“巴士比轨道和地铁都有趣,因为独自掌权司机可能搞死所有人。”他说。
      与冰冷雪山形成对照,影片使用维瓦尔第的《夏》作为主题音乐,颇具讽刺意味。《夏》第三章急促的旋律,本似炎热天气将临的酣畅暴雨,此刻却成为不安的谶语。这段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六次,最后发生在父亲在山间找到母亲,一家四口团聚。本应令人感动的高潮营救,却在之后母亲轻松地掸掸身上雪花,自己走路离开后,变成了另一个笑话。
      雾散去了,积雪之下深深浅浅的沟壑,像人们为回想起恐惧而感到的恐惧。它是湖心中没有一丝波纹的寂静,是午夜时分睁着的沉默双眼。即使雪崩的秘密从此尘封,然而房间里的幽灵已经看见了一切。

     4 ) 雪崩中消失的男人

    原文发表于《看电影》2月刊中,转载请注明。

       中产阶级婚姻危机题材已是老调,但老调重弹起来却总能带给我们惊喜,2014年的三部影片:《爱的就是你》、《消失的爱人》、《游客》都将矛头指向婚姻问题,而这部获得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的电影《游客》虽落脚于婚姻与家庭中的信任危机,却辐射出人性的自私与本能的不可抗性。不同于《爱的就是你》中男女主人公在亦真亦幻的错乱时空中将错就错,也不同于《消失的爱人》中两个略显扁平的男女主人公和媒体共同表演的一出差强人意的大戏,《游客》用一场雪崩让一个看似美满的瑞典四口之家瞬间崩溃,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与沉着冷静的固定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影片中法国阿尔卑斯山区静谧的皑皑白雪配上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二乐章《夏》中的急板。
       
        影片以第三人称视角冷峻地注视着来滑雪度假的四口之家,正符合片中三次出场的酒店客房服务人员的视角,站在不远处默默窥视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叙述时间符合事件发生顺序,如同日记般根据度假天数被自然分割为五部分。
        
        影片以一家人滑稽别扭地拍旅游纪念照开头,家人之间显得不够亲密的原因在随后女主角与另一位女士的对话中得以解答:男主角是位工作狂,这短短5天假期是他把重心全放在家庭上的难得时刻,他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也证明了这点,这位工作繁忙的丈夫/父亲花在陪伴家人上的时间并不多,对于好动的儿子,他缺乏耐心,的确,他需要一个与家人单独相处的封闭空间来履行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风光迤逦的阿尔卑斯雪山和舒适的酒店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两个休闲空间。
        
        第二天,当全家人坐在观景角度很棒的餐厅用餐时,一场并无引起灾难的雪崩成为导火索,将家庭中的不安定因素全部点燃,这位父亲在危险来临时竟不顾妻儿,一个人落荒而逃,导演在影片前十分之一处就向观众掷来一枚拷问人性的重磅炸弹,矛盾和悬念因此展开,这位在雪崩中消失的男人该如何面对他自己和家庭?
        
        事发后,四人排成一个纵队回酒店途中,导演从演员背后拍摄,用一组男主角,儿子,女儿依次回头的眼神镜头巧妙揭示了事后四人的心理状态:男主角像个做了错事的大男孩一样不敢回头,但他迫切地想知道妻子的反应,所以尴尬地扭过头来,眼神中充满愧疚与挫败;接下来是儿子,他更好奇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然后是女儿,小女孩眼神中更多的是怀疑和不解,最后是离镜头最近的妻子,她转过半张脸,侧面面对镜头,眼神中充满绝望与不安,她心中的爱人在刚才的雪崩中永远的消失了。
      
        接下来的几场对话戏层层推进,逐渐攻破男主角脆弱的心理防线,同时也将矛头对准男性,他们是否都一样自欺、自私?其中两场男女主角和两对情侣朋友聊天的戏格外精彩。在第一场戏中,他们在餐厅这一公共空间聊天,显然关系并不亲密,不难看出,坐在男女主角对面的女士正是女主角第一天在酒店前台认识的那位,她已经找到新情人,此刻就坐在她旁边,这位配角人物的设置似乎包涵着导演的某种暗示,这位女士也有两个小孩,但她并未带他们来渡假,她需要给自己放个假,同时她一点也不避讳自己这么快就找到新情人,并愿意将他介绍给自己的新朋友——一对看似感情稳定的夫妇,之后她与女主角的单独聊天,让我们再次确定,她绝不是女主角这样的传统女性。四人的关系属于社交范畴,因而聊天范围仅关于这次渡假,有趣的是,在场的两位男性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某些行为,新情人不愿承认自己说过的话,男主角则否认自己在雪崩中逃跑的事实,这让女主角大吃一惊且失望至极,而在四人都十分尴尬的时刻,餐厅中突然响起的《生日歌》成功救场,但男女主角间的危机再次升级。
        
        在第二场戏中,男女主角的朋友,离异的Mats带着二十岁的新女友来跟他们汇合,这次的聚会地点是在酒店房间这一私密空间,他们的关系更亲密。绝望和需要他人道德评判支持的女主角再次叙述雪崩经过,悬念再达高潮,男主角也再次否认逃跑事实,无奈手机中的视频成为绝佳证据,使男主角不得不承认。庆幸的是,导演此处并未使用极端方法,换句话说,导演并没有将男性一棒子打死,我们试想下,如果导演将情节设置为男主角将这段视频删除,销毁这一证据呢,被逼急的女主角会让两个孩子出来指认他们的父亲或者所幸带着孩子一走了之?如果真这样,影片又将落入戏剧冲突极强的狗血情节伦理剧的窠臼当中。导演想更接近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现实生活中多数成年人会选择的务实方式,那就是假装忘记发生的一切,继续将错就错维持现状,这也暗示着两人的关系会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正如男主角一直联系不到妻子时情节的再次反转,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这次聊天中,儿子的玩具飞碟再次成功化解成人世界的尴尬与无奈,男主角借机离开陪在儿子身边,朋友Mats试图安慰女主角,无意中也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两人离开后他的年轻女友所说,抛下妻儿的他和男主角是同一类男人,而自己肯定会是和女主角一样的合格母亲,导演成功将讨论范围延伸到男女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婚姻中如何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犯规的男性是否总会得到母性的包容和原谅?当男主角作戏一般抱头痛哭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和女主角一样哭笑不得,不知所措,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生活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受。
        
        片中一前一后两处完全被大雪笼罩的镜头完成了影片结构上的绝妙呼应,导演用不可见衬托出某种明见。第一次,是雪崩突袭正在餐厅用餐的四口之家,随着大雪的逼近,能见度越来越低,在完全不可见之前,我们看到男主角跑出画面,女主角蹲下抱住两个孩子,在这20多秒的停滞镜头中,男主角成为不在场的、消失的男人。我们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但人物的心理状态不言自明,随着大雪慢慢散开,能见度逐渐提高,再次回到桌前的男主角瞬间变成一位失职的丈夫/父亲。第二次,是四人离开前最后一次滑雪那场戏,这次是女主角突然消失在大雪中,30多秒的“看不见”镜头中导演通过孩子们的叫喊声完成叙事,直到男女主角的声音出现,父亲将母亲“救”回来,这场戏的刻意程度让它显得更像是一场有意为之的,帮父亲重塑在孩子们心目中形象的表演,在孩子们看来,父亲的失职及父母的关系均得以弥补。
        
        影片结尾也耐人寻味,导演再次将矛头指向所有人,当面对会威胁到自身安全的情况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自救,正如在大巴上大声指责司机的女主角强烈要求下车一样,我们无法信任任何可能威胁到我们自身安全的他者,此时每个人的表现都如同可怜的男主角,求生的本能让自私的本性变得赤裸。唯一不下车的乘客,正是那位不同寻常的女人/母亲,她始终是“犯规者”。

         

     5 ) 那一场如迷雾般的大雪

    雪山上的几天,几对情侣/夫妻因为一场小雪崩而展开不同的人生观爱情观的激烈碰撞。 那个女人特立独行,与不同的男人交往,追求肉体与精神的欢愉,在每段关系中都自己只为自己负责,从不把自尊建立在成为某个人的母亲或妻子之上。这对拥有正常人生活方式的女主来说,简直是一种挑衅。 有妻子的70后大胡子与20出头卷发女友一开始则显得最为恩爱,但也只是表象。因为心底暗潮的涌动,当他人的情感危机试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感情中那种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立马暴露得干干净净。最终只是貌合神离尚未爆发已属幸运。 而在主角那对夫妻中,孩子成为矛盾加深以及最终解决(?)的关键因素。印象最深的情节:妻子在树林里解手,偶然看见自己那懦弱丈夫带着孩子滑雪,流下眼泪。以及丈夫失声恸哭孩子拉着母亲一起拥抱父亲。 他不明智的把一双年幼的儿女抛下去寻找妻子。所有的一切,都消失在了那一场如迷雾般的大雪中。 直至那段激昂的旋律响起,男人终于拯救了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但结局却粉碎了这一切,他与妻子的博弈仍在继续,而丈夫最终扳回一城(象征胜利的香烟)。 所以矛盾是深化了还是解决了?只有矛盾双方才知道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情感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婚姻中道德与价值观选择的电影。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能用自己的双眼见证这些镜头,并尝试对镜头后的那些暗示做解读,就是最大的乐趣了吧。

     6 ) 我们都是游客

    故事的起点很简单:一家四口到滑雪胜地度假,第二天途中发生了雪崩,父亲迅速“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跑开了,留下要顾及儿女走不了的妻子。雪崩没有预期严重,雪雾散去之后,父亲若无其事地回来。一家人什么都没说,却再没有了滑雪的心情,默默地回酒店。房间中那只看不见的大象——雪崩砸出的矛盾越来越大:儿女看父亲的眼神是失望,是不解,是夹杂着道不清的怒气。妻子等着丈夫道歉,或者至少给个说法,但丈夫没有。他还问妻子是不是生气,妻子说没有。他说OK,妻子也说OK。

    电影开始时,导演用了几个冷静、看起来毫无感情的片段来描述这一家的日常:初到白雪皑皑的滑雪胜地配合着摄影师的指导拍全家福,全套的滑雪装备武装下一家人愉悦地滑行,回酒店的路上父亲护着小儿子教他要注意什么,一家四口穿着宝蓝色的保暖内衣在一张大床上醒来,一家人用同款电动牙刷刷牙,洗漱完毕两夫妻还亲吻了对方。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片段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跟家人在一起安全感自然流露,感到轻松愉悦自己却不自知。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去滑雪胜地住舒适豪华的酒店度假,装备齐全去做一项运动。生活富足,相亲相爱,好像什么问题也没有。一场雪崩把一直存在,一直没有被发现的矛盾砸开。然而看到了,再也躲不开。

    妻子作为独立自主、理性的人觉得这也许是人性的本能,所以没有指责,没有争吵,丈夫问他是不是生气,她说没有。她不想争得道歉,她需要丈夫主动地承认错误和真心地悔改。小孩子就不管这么多了,看父亲的眼神是自然流露。回到酒店再也不想跟父母说一句话,不想跟父母呆在一起。奇怪的是,被儿女赶出房间的夫妇面对面莫名地笑了。对于一对爱着彼此又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夫妇,这个事应该可以翻篇吧?

    但不能。

    晚上,夫妻跟在酒店遇到的一位独自来度假的女人及她今天刚勾搭上的男伴吃饭。饭桌上聊天谈起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丈夫讲起的今早雪崩的经历。他很自然地描述,没有丝毫的歉意。妻子忍不住,说丈夫雪崩时“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丈夫像失忆了一样不承认自己丢下家人跑开,妻子觉得这样这件事实丈夫怎么可以矢口否认。饭桌上的小争执,冲突欲发不发。争执被旁边桌的生日惊喜打断了,两人似乎意识到自己在饭桌上失态,尴尬地停止了争论。

    回到酒店房间又谈起此事,丈夫认为是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不接受妻子的角度,觉得妻子不应该把自己的描述强加给别人,不应该试图说服饭桌上的所有人。电影进展到这里,我心中已经骂了男主角一万遍。他用“逃避”这么幼稚的方法来推卸责任,还用“看问题角度不同”这种让人忍不住翻白眼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妻子“试图说服别人”。既然丈夫这样说了,纵使不认同,也不打算跟丈夫争了。怎么可能通过争论去说服或者改变一个头脑已经有成熟自我理论的成年人?只能等对方自我反思,然后自己决定去改变。她选择求同存异——“我们经历了一场雪崩。我们都很害怕。但后来没事了。”——两人达成了这个共识。然而一家人穿着那身让人安心的蓝色睡衣刷牙的场景不见了,画面只剩下两人穿着灰色的睡衣在刷牙,丈夫的眼神试探地看着妻子,妻子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又是一次自己退让达成的共识,这么多年的家庭生活中这样的退步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半夜还是睡不着,夫妻走出房门想在楼道谈谈。那个昨天雪崩之后回到酒店,遇到那个在他们房间的清洁大叔又出现了,在楼上抽着烟看着夫妻俩。两夫妻说:“能否麻烦回避一下,给我们一点私人空间?”这位清洁大叔其实就是我们这些观众:无意中见证了这个家庭矛盾,忍不住去看,去想,去以镜自审,去评论,去给意见。然而夫妻觉得这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但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

    度假第三天,雪崩发生后第二天。妻子说今天自己想一个人滑,问丈夫能不能今天带孩子滑。丈夫说可以。妻子在山上滑雪场的树林里蹲下小便时,听到丈夫和孩子不远处传来的声音,还隐约看到家人滑过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她觉自己这么爱的人怎么会是这样?自己的付出和妥协到底是对是错?心中滋味说出来,别人听起来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但是自己就是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孩子也一样,小儿子闷闷不乐,父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怕你们离婚!”

    回到酒店,妻子和度假第二天晚上一起吃饭的女人聊天。这个女人有丈夫有小孩,却一个人来度假,跟对上眼的男人约会。妻子问你生命中好像有很多男人,那你丈夫怎么办?那个女人你说她跟丈夫的关系中都各自为自己负责。妻子问你们彼此不妒忌吗?那个女人说不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丈夫和其他女人过得快乐,为什么不让他享受呢?妻子说那如果你有朝一日老了,丈夫把你抛弃了怎么办?那个女人说被抛弃当然不好过,但是我的生命中重要的人很多,不止丈夫和孩子。她觉得,不能把整个人的自尊建立在成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或是成为一位母亲之上。妻子问难道不觉得和一个人建立一段关系、结婚生子、共度一生,要比在法国的酒店里跟各种的男人勾搭值得多吗?女人说为什么要选?我可以同时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关系。妻子说现实没那么简单,你想清楚了吗?女人说那我就没想清楚吧,不可以吗?

    两种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谁也不该评断孰优孰劣。只是这一段对话让我们知道:妻子对一段稳定、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她妥协的原因,也是她对丈夫 “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举动的失望和愠气的来由。

    电影快进展到一半,出现了一对嬉皮感的情侣,他们和妻子在雪场缆车巧遇,然后决定一起吃饭。整个饭桌的画面都没有出现妻子的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参与整个用餐过程的谈话。看起来和乐的用餐,妻子的心却在别处想着自己的问题。幸好没有正面特写,不然也是强装出来的笑意,不看也罢。反而用声音和背面镜头参与更能让观众理解妻子的心绪。

    饭后谈话,嬉皮情侣说着让人无聊至极的故事。妻子没忍住,大家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又提起了雪崩这件事。丈夫的眼神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跃然脸上。作为观众,我也有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仗着自己作为第三方客观公正,觉得妻子怎么跟祥林嫂一样不断地说同一件事。你不是主动和丈夫达成共识了吗?然而作为观众,忘了妻子也是人。作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地说服自己去跟错误的事情妥协?丈夫已经听不下自己说的话,那么就请嬉皮情侣作为第三方来评断一下这件事吧。

    听完雪崩描述的嬉皮情侣又尴尬,又意外。再次听完妻子描述整个雪崩世界,丈夫的眼眶似乎满溢泪水。嬉皮情侣也令人意外地理解和评断能力都惊人。嬉皮情侣开解妻子,说人在这种突发的极端情况下本能地求生是正常、可以理解的。突然丈夫的新玩具飞行器向嬉皮情侣直冲过来,虽然是儿子误操作的举动却着实是一个吓人的镜头。其实导演是想借这个贯彻了丈夫情感的玩具来表达丈夫不想要任何人参与讨论这件事的心理。

    丈夫和儿子待了一阵,同时听了隔壁嬉皮情侣对妻子的开解后,决定出来谈谈这件事。他说他很意外他们俩对这件事看法的差距这么大。自己没有意识到妻子是这样看这件事的,妻子一直没有好好地跟丈夫谈过这个心路历程。作为观众突然想起来,整个不解、失望、愤怒、妥协、退让都是妻子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妻子从没跟丈夫真正地沟通过,丈夫问它是否生气她说没有,她主动提出的达成模糊共识。妻子觉得自己作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丈夫根本不觉得这是个事儿。

    妻子让丈夫分享一下对这件事的描述。丈夫说我怎么看无关紧要,关键是显然这件事这个对你来说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嬉皮情侣问丈夫是不是不同意妻子的描述?丈夫说他不同意。妻子说雪崩前他们一家人在拍视频,所以整个过程都有视频记录,一起看看视频便知世事如何。妻子的描述是事实,视频为证。看完视频,丈夫萎了。他说看起来像是他在跑。嬉皮情侣开解丈夫,也许他这个举动就像是飞机舱失压是父母要先自己戴好氧气罩再帮小孩戴,也没那么不能理解。

    嬉皮情侣在回自己房间的路上讨论起这件事。二十来岁的嬉皮女觉得四十多岁的嬉皮男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比如说嬉皮男跟前妻离婚,孩子一直是前妻带,自己却和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人去度假。嬉皮男不能接受自己被情人这样描述,一夜不能眠地跟困倦难耐的嬉皮女讨论。

    这一夜不能眠的不止嬉皮男,男主角独自坐在客厅的椅子上思考着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难过地哭了。

    似乎时间把一切抹平了一些,清晨丈夫和嬉皮男相约去滑雪。在另一个男人面前,丈夫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力。在嬉皮男的建议下,放声向白白的雪山呐喊。之后两人去雪场露天酒吧喝酒,正享受啤酒的时候,一个美女走过来打招呼,说是帮对面的朋友转告觉得丈夫是整个露天酒吧最帅的。丈夫听了飘飘然。然后高兴没有持续一分钟,美女又走过来跟丈夫说不好意思,是她看错了。她朋友觉得帅的那个人不是丈夫。你看青春易逝,不要一直觉得自己still got it(还有料)。

    回到酒店,丈夫忘了带房卡。敲门没人回应,到处去找找不到,于是只能坐在房门口傻等。这给了他孤独的时间思考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睡醒的妻子打开房门的时候,丈夫似乎找回了一些东西。丈夫看妻子的眼神变得温柔和深情。是夜,夫妇又到楼道,前一秒还笑着的丈夫突然就哭了起来,而且哭得不能自控,自己也停不下来。然后一家人抱着哭得停不下来的丈夫。这一刻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翌日清晨,一家四口又去滑雪。雪在下,天气不佳,丈夫还是坚持一试。迷雾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看不清前路,果然妻子的前进中走丢了。白雪皑皑的雪中,怎么呼喊妻子的名字都没有回应。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原路返回去寻找妻子。大雪飘飘,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远处,雪地里是两个孤独的孩子。爸妈能否回来?呼喊爸爸也没有回应。呼呼的风声下是白茫茫的荧幕。然后,茫茫雪雾中出现了父亲抱着母亲的身影。父亲兴奋地说,我做到了。这时候母亲很干脆的起身,拍拍沾雪的裤子,淡然地往回走。原来这是父母为孩子演的一场戏。重塑孩子心中父亲的形象。

    然后一家四口愉快地走出酒店,回家。

    以为故事完了,并没有。

    电影中出现的角色都同时乘着由一辆由技术生涩的司机驾驶的大巴。崎岖的山路加上车技生涩的司机感觉每一次前进都是死神的召唤。母亲的极力要求下司机开车门,全车人也争前恐后地要下车。这争先恐后的场景正好切合了嬉皮男在之前安慰妻子说起的沉船海难中幸存者踩着死者的尸体逃生的场景,原来真的是本能。嬉皮男冷静地让大家镇定,按次序下车,欲发的踩踏事故警报才解除。

    除了那个与妻子聊天的独自来度假女人,所有人都下了车。女人鼓励着车技生涩的司机,留在车里让司机安心开车。然后司机在旁人的指挥下倒好车,顺畅的延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下山了。众人看到顺畅下山的大巴,有一刻安静地意外。

    然后大家也顺着山路步行下山。一车的游客三三两两地走在下山的路上。一家四口走在一起。嬉皮男走在一家四口的身边,还帮妻子抱起困觉的女儿。嬉皮女走在他们前面有一两米远。同一件事,对一个经历了多年家庭生活和感情深厚的夫妻的影响会消退,会在争论和理解中自愈;而对一对年龄差距大,时间和感情深厚度都不够的新情侣,能起到致命的作用。

    游客们走在下山的路上,一直走。电影结束。

     7 ) 年度最佳荒诞喜剧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出喜剧。最直接的原因是从后半段开始我就笑得没停下来过。
    我不是很同意豆瓣其他几篇影评所说的此片是“严肃探讨”,“人性高度”云云。导演的态度大概就像那几门长得像烟筒般的大炮一样荒谬。
    荒谬是看完本片之后我的最深感受。
    与其说婚姻的本质是荒谬的,不如直接说人生就是一出荒谬喜剧。一场意外暴露的根本不是什么婚姻问题,暴露的是人的本质。你的,我的,大家的,谁都逃不掉。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都在每个人头上悬着。看你怎么掩盖或者怎么对待。
    荒谬还存在于滑雪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尴尬”感。一家人在一起度假,丝毫没有什么轻松快乐的氛围。夫妻之间的谈话——尴尬,以至于在外人面前才能破罐破摔般的撕逼;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吵——尴尬;一家三口在影片前半段说的话少的就像雪地里的脚印——尴尬。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整个雪场的气氛尴尬到任何人大概都宁愿呆在山顶冻死吧。
    不过导演的喜感直到影片后半段才完全发挥出来。当剧中的人开始频繁说话的时候,“尴尬”就卸下了伪装,露出了“荒谬”的真身。妻子和丈夫分别和逗逼闺蜜们(那个大胡子逗逼演的真好)hang out的戏份功能性太过明显暂且不提(但依然没少荒谬成分)。神来之笔就从丈夫坐在门口撒泼大哭开始。我愿意相信之前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真哭,也勉强同意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刚开始也是真哭。可是这厮真是个实打实的演技派,这场哭戏被他演的肝肠寸断,缠绵悱恻。
    好戏没完,如此婊气十足的妻子自然不甘示弱。雪地里再次给两位小观众奉献了一场意图明显,演技蹩脚但态度强硬的年度大戏。不过妻子可能自己也觉得荒谬,最后从丈夫怀里站起来的时候连屁股上的雪都懒得拍。
    机智的导演在最后一场下山戏当中给自己升了一手好华。他收起了自己全片都洋溢着的喜感,拍了唯一一场不那么魔幻主义的戏。当最后镜头从丈夫的中景慢慢拉开,直到整个下山团队的全景的时候,大概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雪地里的荒谬已经蔓延全球了。
    真实生活里没那么多抓马,这部影片也一样。别说离婚了,我觉得片中的夫妻回去还是依然可以白头偕老。旅行可以分手是说给小年轻听的,人家都老夫老妻了,分手没那么容易。其实这事本来也就是妻子无聊嘴上说说,老公道个歉就完了的事。但是导演硬是用《四季》和那几门大炮装出一副仪式感来吓唬人。论事件的本质,这部片子在《美国丽人》或者《革命之路》面前就是纯逗你玩。但多亏了导演,把这个简单的搞笑故事拍成了高大上的荒谬喜剧,还让那么多人严肃了好一阵子。昆汀大概都要甘拜下风了。
    我一直觉得最后一个镜头里,丈夫在对着镜头冷笑。或者说我要是导演我一定会这么做。看着妻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觉得到头来丈夫才更牛逼。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貌似在对着镜头前所有的观众说:看什么看,mind your own bussiness,好像你的人生不荒谬似的?!
    最后,这里是揭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一段话,出自电影《时时刻刻》。祝大家都能继续好好活。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时时刻刻》真乃神の影片)

     8 ) 雪崩之后的余波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 发表日期:2015年4月9日 译者:八月三十一 评分:★★★★(五星为满分)

    鲁本·奥斯特伦德这部冰冷且令人不安的家庭剧,以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一个高档滑雪胜地为背景,是一部没有灾难的灾难片。或者可以说,这场灾难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既发生了,又没发生。事实上,不是灾难的灾难更具灾难性,它向卷入其中的人们揭示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处境,却抑制了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无法宣泄。所有这些都让这部电影听起来相当理性且内敛。但其实它就像《血染雪山堡》一样紧张刺激。

    托马斯和艾芭可谓郎才女貌,他们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一个滑雪胜地度假,这里简约的设计、优秀的功效以及浅色的木制家具都很有北欧风格。(奇怪的是,电影配乐中偶尔响起的手风琴版维瓦尔第协奏曲(注:《夏》的第三乐章)也是如此。)这对夫妇友好且轻松自在,喜欢滑雪,也许酒也喝的比平时多,他们结识了一位中年的离婚男子,他正和他20多岁的漂亮女友一起度假,还结识了一位充满活力的已婚女子,她独自一人,坦率地谈论她对性冒险的追求。

    灾难发生时,托马斯和艾芭正在山顶上一家的露天餐厅享用午餐,那里的景色壮丽。接着传来一声惊人的巨响,托马斯漫不经心地向他被吓坏的妻子和孩子们解释道,这只是为了引发可控的雪崩,以改善滑雪的地形。很快,一场刺激的雪潮正笔直地朝他们呼啸而来,食客们纷纷用手机拍照录像。但它有多可控呢?

    一切已是覆水难收。无论托马斯和艾芭多么希望,他们都无法忘记他们所看到的,也无法挽回他们所做的。他们之间有了挑衅的对话,一方逼着另一方去承认某些事情,对于他们的不同解释,也有了含糊其辞且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奥斯特伦德展示了这种态度是如何往伤口上撒盐的:它是一种毒药,开始摧毁他们的自我认知。

    这让我想起了1963年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刚被枪杀后,杰奎琳·肯尼迪的照片,她显然正在爬向汽车后方的一名特勤局的特工 --这让许多人对她没有本能地留在丈夫身边而表示惊讶。事实上,艾芭的手机上拍下了一些泽普鲁德式的片段(注:泽普鲁德拍下了肯尼迪遇刺时的画面),在一个我们无法观看到这些片段的场景中,她将它们展示给了她的新朋友们看。

    《游客》有点像迈克尔·哈内克的《隐藏摄像机》和《第七大陆》,尽管结局 --披露了艾芭准备做什么来修复这种局面 --可能过长了,并带走了故事中一些宜人的寒意。

    阿尔卑斯山本身的险峻之处在于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辽阔,而滑雪活动在某方面也是如此 -- 一种狂热、孤独的乐趣,一种对家庭生活中枯燥的烦心事和责任的逃避。奥斯特伦德显然是一位对这一切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行家。他主要使用固定机位进行拍摄,将场景与定场镜头穿插在一起,如滑雪缆车的机械部件随着缆绳和金属相互碰撞而有节奏地嘎嘎作响,仿佛你会从这上面掉下来摔死。还有管道,就像神秘的战争武器,从中发出巨响,使积雪发生变化。晚上,我们会看到奇怪的、几乎是来自外星的场景,展示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所操控的无人机视角;这是一次会让观众从座位上跳起的突然转折。

    《不可抗力》(注:《游客》的别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可以让你摆脱合同义务:一种意味着你不会被起诉的天灾。即使对家庭生活的亲密假设被认为是一种默示的合同,它也可能会在危机中失效。安全和舒适是文明社会发明的概念,目的是保护自我认知免受伤害,而非保护身体,甚至我们最基本的习俗也只不过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吊桥,或是叮当作响的滑雪缆车。倘若一瞥脚下的深渊,我们便会迷失自我。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短评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8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13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17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爸跑跑

    24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2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29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3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4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4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4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逗我

    54分钟前
    • .
    • 较差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59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1小时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1小时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