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吐槽大会第五季

    吐槽大会第五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1

    主演:张绍刚,李诞,王建国,秦昊,黄奕,杨笠,马思纯,张雨绮,李嘉琦,马苏,呼兰,杨蒙恩,陈卓璇,张大大,张颜齐,易立竞,刘嘉裕,宋方金,王勉,阎鹤祥,郭采洁,薇娅,姜云升,蒙淇淇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1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2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3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4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5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6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16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17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18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19吐槽大会第五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吐槽大会》第五季在赛制上进行全面改革,邀请来自不同圈层的21位首发嘉宾,每期围绕不同主咖进行吐槽。本季加入团战形式和真人秀,让节目从“单本剧”变“连续剧”,在赛制的对抗中激发嘉宾在吐槽场中的胜负欲,在圈层碰撞中角逐最后的Talk King。本季节目话题和嘉宾多次出圈,用吐槽的表达方式展现多元化视角,成为引领吐槽文化的喜剧脱口秀节目。

     长篇影评

     1 ) 生活的乙方——说说杨笠与范志毅

    好久不看综艺节目的我,最近又迷上脱口秀,趁着空余时间(其实是所有时间啦),补了一部分课。

    当然看得不全,很多知名的选手都是看得浮光掠影,没有给他们太多机会就pass了o(∩_∩)o 。印象深刻的,一个是罗永浩,一个是杨笠,一个是杨蒙恩。罗永浩自不必说,老司机了。杨蒙恩是我还没怎么看过脱口秀时看了他的一个片段,当时觉得,这人说得真不错。杨笠则是惊为天人,脱口秀大会海选看了一遍,觉得杨笠这不就是中国脱口秀的天花板吗?说无人能出其右,不算过分吧。

    说杨笠说得好,是有原因的,一名作家想要成为好作家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名艺人想要成为巨星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脱口秀演员同样如此,杨笠就是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也找到了自己观察生活的方式,而且简直是鞭辟入里,其他脱口秀演员说了,笑了,然后就散了,可是杨笠的脱口秀不是这样,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生活的甲方那场,简直拍案叫绝,一开始她让你笑了,再听让你沉思,当你听了无数遍,觉得是血泪史吧。哪有什么生活的甲方,一切难道不是自我欺骗?

    杨笠最大的槽点是对男人的批判,可是如果你真的听了她所有的脱口秀,你就会觉得她根本没有纠结于男人那点事,那只是她观察世界的角度,对于生活的凝视,顺便提了一嘴男人而已,或者说恰巧她遇到的某个群体确实槽点多了一点。另外她还吐槽了偶像剧,吐槽了化妆的老气,包括在地铁上被美女包围拿出一本书的时候,简直笑得满地打滚,她不只吐槽男人,她也吐槽女人,吐槽自己,她是吐槽一切,一切以自己的眼光看起来不正常的事情。

    可是就是会有人揪着垃圾那点事不依不饶,就仿佛有些人执掌着正义之剑,急于保护我方战友,他可以执剑进攻,你却对着他向空气挥舞都不可以,都会伤害他脆弱的自信心。

    可是被铠甲保护起来的人,就安全了吗?只觉得他失去了全世界而已。

    就像最近一期的范志毅吐槽篮球运动员与足球运动员,又碰触了太多人的痛点,这一刻,我觉得终于有范志毅和杨笠站在了一起,虽然吐槽的是不同的群体,其实他们本质是一样的,首先他们肯定是热爱着吐槽的那一群体吧,不论是篮球还是男人,所以才会有吐槽。

    其次我们太需要这种“冒犯”的艺术了,我觉得周琦与郭艾伦能够坐到那里,听大家伙对他们吐槽两个小时,这本身就是一件拉好感的事儿,因为他们曾经犯过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们就永远不配走出来吗?能坐到这里平心静气面对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勇者之心,这或许也是优秀运动员的素质吧,他们必须有绝对的自信,要面对比普通人多得多的数不清的失败与挫折,所以某些人常耿耿于怀的“垃圾”之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个玩笑,就像杨鸣教练直接变成了自己的梗:垃圾时间,照杨笠的说法,那就是男人时间,就要打得男人一点硬一点。会有人因为这句话痛骂杨鸣吗,大家只会因为这句话爱上他吧。

    所以其实吐槽本是无伤大雅的一件事儿,吐槽与脱口秀有很多种服用方式。你可以随意服用,也可以弃之敝履,但是就没有必要反对了吧。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笑话,听过就算。

    当然吐槽也像是一把锥子,扎出你生活中真相,那些平时你不会关注或者假装不去知道的真相与假象,那些真相与假象不会因为吐槽或者不吐槽就发生变化,我们应该警惕的永远不应是吐槽本身,而是背后的那些真相与假象。

    就像你是做生活的甲方,还是生活的乙方这件事一样,你有得选吗?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2 ) 若批评不自由

    3月21日更新

    今天吐槽大会没有按时更新,官方微博贴出这样一则公告:

    我希望节目暂停是公告中所讲,只因为剪辑时间不足,但按照吐槽大会和笑果文化这几年的节目制作的统筹和效率又让我难以相信。不知节目播出叫停的原因有多少是由于相关部门受吐槽批评跳脚,对节目进行暗箱限制;不知监管方是否借此清洗综艺环境,给综艺画上不可触及的红线;也不知如果重新播出会否阉割改造。

    吐槽大会,是触犯了谁的天条,又动了谁的奶酪?是谁,叫停节目脸都不要了?

    吐槽大会最近两期的口碑刚刚有所起色,如果现在又回到了第一季第一集禁播的处境,那么这对我们这群关注以及叫好的观众又是一种棒喝和羞辱。若批评不自由,或许我应该把 若 字去掉。

    我希望吐槽大会越办越好,并会以一个怀疑者的态度静待节目组的后续反应和播出。


    原文:

    今天看完《吐槽大会》第六期,被呼兰提到的这句话又触动了: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这句话最早源自1778年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的婚礼》,节选自费加罗控诉法庭的一段独白(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费加罗的婚礼》创作的1778年,前承启蒙运动,后启法国大gm的序章,受时代影响的这部剧作饱含现实主义的zz讽刺。后来莫扎特将其改编为歌剧,而这句台词被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刊《费加罗报》定为座右铭,使其更加广为流传。

    呼兰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是讽刺许知远老师对节目组提要求,不让嘉宾吐槽对他敏感的话题。确实,回顾许老师出场那期,他被吐最多的槽点居然是卖人字拖,那么多脑洞轻奇但不痛不痒的人字拖段子,也是辛苦笑果编剧了。呼兰这次用知识分子的话吐槽知识分子,专业性更高,侮辱性更强。我不了解许老师有什么羞于启齿的黑料,本来也没有兴趣去挖掘,但遮遮掩掩的行为,反而勾起了我的好奇。

    无论呼兰有意无意,也许只因这句话自带深意引发联想,我感到它除了杀伤许老师个人,更戳中了《吐槽大会》的要害,甚至是戳中了《吐槽大会》所处的社会与体制的要害。

    大家骂《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有人说吐槽不够狠,也有人说不够好笑。我自己几期看下来,觉得也许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吐槽不够自由,放不开,带来了逢场作戏的尴尬感。嘉宾们常有不让提的禁忌,像张颜齐在吐槽时明确表示他有不能提的地方,而节目语言尺度和内容也限制在框架内,况且真正黑料多话题热的公众人物也不愿意来接受吐槽。比如张绍刚曾经多次喊话范冰冰都未能请来。虽然不能强求当事人,但请人难的尴尬似乎越发明显。本季《吐槽大会》的改制,把单本剧变连续剧,或许也有缓解请人困难的考量。总的来说,嘉宾们和节目组对自由的批评有很多顾虑,呼兰说批评不自由,俨然是《吐槽大会》的常态。在这个基础上,包括呼兰在内的嘉宾能吐槽别人不让吐槽这件事,就已算是某种进步了。

    相比之下,《吐槽大会》模仿的国外版The comedy central roast,语言尺度爆表,段子与唾沫星子齐飞,更接近所谓自由的批评。The comedy central roast在国外也有颇高的公众关注度,偶尔嘉宾也确实会向节目组提出禁忌要求,但都牵扯到身体疾病或者为了避免牵连亲属(除了2011年的川普,他禁止别人吐槽他并没有他声称得那么有钱。。。但不得不说,川普敢上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The Comedy Central Roast 2011年 主咖川普

    国内《吐槽大会》中的吐槽调侃虽然也是头头是道,并不缺乏综艺喜剧效果,但尺度小了一圈,总体给嘉宾留下更多面子,很多人因此认为蜻蜓点水,不过瘾。虽说批评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要去效仿The comedy central roast的R级尺度,外网也有人批评那样的吐槽太过低俗和侮辱性,但如果在嘉宾吐槽中处处感受到对批评的桎梏,那么节目原本的诚意必然会受到质疑。若批评不自由,这句话的精髓或许就在于否定句式。不是一定要怎么狠就怎么吐,吐到嘉宾原地去世为止,而是你不能限制我如何吐,限制使得我的吐槽在目的性上有了玷污,就变得不好看了。就像康德说,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指的也是自由要去否定外界的禁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吐槽大会》每年每季推出那么多期,请那么多主咖,The comedy central roast从2003年开播到现在也不过只做了十几期,平均每年一期左右。如此一来,节目组请嘉宾的KPI较低,挑挑拣拣的自由度更多,段子也可以更加精益求精。

    但为什么《吐槽大会》要做那么多期呢?是腾讯对节目播出的一贯要求?还是笑果文化对效益的无尽追求?或者归根结底,吐槽的体裁在国内有着更深厚的有人爱看有利可图的土壤?确实相比国外,我们更缺乏鼓励批判的综艺节目,从文化上社会上都更缺少真实批评的表达渠道,使吐槽这种娱乐形式更为独特和难以替代。

    除了图乐子看热闹的心理,很多人看《吐槽大会》也是借嘉宾的嘴投射自己的情绪。最近几期大伙叫好的嘉宾,大都也是因为不留情面敢怼敢说而受追捧的,着实反映了观众们的喜好心声,其中易立竞的审问式吐槽圈粉无数,让人很有班主任训话的错觉,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粉笔头飞向嘉宾席。平时没有机会或吐槽技巧的我们也借《吐槽大会》过了把借刀怼人的瘾。有的人嘴上骂《吐槽大会》,但还是有忍不住关注的需求,至少看看又请了哪些嘉宾。这个层面上说,李诞们很聪明,如果说早年的《吐槽大会》利用了大众的好奇心理,那么五年后的《吐槽大会》还能保持关注度,便依赖于观众的鸡肋心态。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笑果想要站着把钱赚了,也很难。批评不自由,就是《吐槽大会》至今摆脱不了的紧箍咒,也是口碑的魔咒。开播前李诞曾多次表示想放弃《吐槽大会》第五季,也许就是面对扶不起的口碑的丧气话。

    有人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不论是否有概括性,传统脱口秀确实或多或少崇尚批判精神。在去年《脱口秀大会》火起来的背景下,《吐槽大会》有着明确的脱口秀所批判的靶子,却自相矛盾地引入了新的顾忌和限制,呈现出的是拧巴的脱口秀内核,可能也是有些脱口秀粉丝并不买账的原因。

    就像呼兰节目里所说,既然来赚《吐槽大会》的钱,就得好好干活。那么《吐槽大会》赚了观众的钱和流量,也应该好好干活。观众喜欢犀利的吐槽,想要自由的批评,无论现实与此相距多远,这就是《吐槽大会》好好干活的目标。因此我们来曲解下呼兰的话:若《吐槽大会》对嘉宾的批评不自由,则对《吐槽大会》的赞美无意义。


    参考阅读(英文)—— The comedy central roast中嘉宾要求的吐槽禁忌:

    This Joke Was Off-limits at Donald Trump’s Comedy Central Roast

    //www.vulture.com/2016/08/donald-trump-roast-off-limits-joke.html

    Charlie Sheen 'asked for roast joke about mother to be cut'

    //www.digitalspy.com/showbiz/charlie-sheen/a340694/charlie-sheen-asked-for-roast-joke-about-mother-to-be-cut/

     3 ) 万人血书跪请范志毅常驻

    中国男足赢了,在哪?吐槽大会……哈哈哈哈,这综艺有个魔力,刚感觉这个人说的真棒,诶下个人直接炸场,就冲本期我就给满分,确实让我做到发自肺腑的笑了,这已经达到喜剧综艺的效果了,况且还意外发现了综艺鬼才宝藏大叔,每一期都在进步,足以见得诞总改版的用心,啥也不说了范大将军牛掰,期待常驻!!

     4 ) 赛制会是成功的改版吗?

    第五季吐槽大会出现了赛制,显示出笑果文化对吐槽大会的传统形式信心不大了。

    当年是效仿喜剧中心的,国内算是耳目一新,但人家一年搞一次,所以精挑细选能请真正的(前)大咖(现在来看最大咖的就是床破皇)来。

    而国内版,笑果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一整季,嘉宾定位自然只能流量化,很多人并不具有广泛影响力——大张伟张雨绮这种都成常驻嘉宾了,都只是能算是综艺咖。

    稿子方面,其实在如此受制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下已经做得很好了,无法再苛求。语言类喜剧节目,相声和小品显著式微,而脱口秀形式仍处于萌芽状态,每一步都小心谨慎,其实不易。

    结合另外一个现象:为什么非得必须要做成上半年吐槽大会、下半年脱口秀大会这样紧凑的节奏?还不是钱必须滚起来。

     5 ) 吐槽大会需要更多许知远这样的人

    文化人许知远被埋没太久了,直到上了流量综艺《吐槽大会》才被大众知晓,而他主持的严肃访谈节目《十三邀》没多少人看,可见国内娱乐至上的现象多严重。

    早在2017年,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第1季》就采访过冯小刚、贾樟柯、蔡澜等文化界、演艺界大咖。 到了第3季时,采访对象不局限于国内名人,而是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包括木村拓哉、黑木瞳、坂本龙一等。而最新的《十三邀第5季》才更新到第4期,采访的是王宝强,不难看出第五季的采访对象就不局限在文化、演艺界了,其中包括法律界网红罗翔,音乐界B站网红乐队五条人。 而站在吐槽大会舞台上的许知远也不是第一次跟李诞、薇娅打过交道了,早在《十三邀》中许知远就与他们进行过深刻的对话,尤其是他与罗翔老师等这些不属于娱乐界的名人的对话,能体现出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碰撞,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是听不懂他们之间的对话的,还会觉得无聊枯燥,觉得主持人和嘉宾都是吃饱了没事干,不信你去看看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它是档考验文化水平与知识积累的节目。 《十三邀》给人带来的思考,就跟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说的鲁迅、亚里士多德、川端康成等各种文化梗一样,需要多看几遍,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

     6 ) 吐槽,你们是玩真的,还是搞虚的?

    这两天中国男篮和男足在《吐槽大会》上互喷的视频上了热搜,有人愤,有人嘲,引来众人围观吃瓜,甚至还惊动了新华社发文“中国篮球与中国足球不该菜鸡互啄”。瞧人家这水平,一句话把俩边都点了,像极了班主任作风。

    说回《吐槽大会》,它和《脱口秀大会》一样都是新兴的脱口秀节目,只不过参加后者的全是脱口秀演员,表演内容以生活中的段子,自己的故事为主;前者的主要参与人员则是各路明星,以吐槽各自经历博观众一笑。

    如果说《脱口秀大会》是笑果文化的员工团建,《吐槽大会》更像是邀请客户共同打造的企业年会。


    去年最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通过吐故纳新,升级赛制,意外出圈,火爆全网,紧接其后的新版《吐槽大会》便承载了更大压力。珠玉在前,后面怎么做都有可能翻车,倒不如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带着“尝试不亏”的念头,李诞对新版吐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每一场,他都忍不住向观众自黑:你们有可能亲眼见证这个节目是如何一步步做垮的。

    这一季在赛制上做了很大改动,原来明星们来这里就是念个稿赶个通告,现在却要组队比赛,还可能被淘汰,气氛紧张起来就有了看点。

    但组队的缺点在于人员相对固定,期期吐槽相同的人,缺少新鲜感。所以除了淘汰,时不时还会有人主动“退赛”,对外说是工作冲突,其实是和节目组的合同到期。再加上临时外援,飞行嘉宾,场外指导,都是为让每期的嘉宾有变化。反倒是原来重要的“主咖”成了不尴不尬可有可无的存在。


    如果说所有的形式都是换汤不换药,这次改版最本质想要改变的还是吐槽越来越平庸的现状。从第一季什么都敢说的惊艳亮相,到二三四季的隔靴搔痒,互相洗白,观众们已经无法满足于假装走过场的吐槽。

    也许是有老板的背后授意,感觉这一季吐槽大会的文案明显犀利了许多。而新增的1v1 battle,火药味更是浓到让人无法直视。很多时候嘉宾脸上的尴尬都快溢出屏幕,却还要装作内心强大的样子笑对嘲讽。

    说实话,有些吐槽已经过线,上升到冒犯。尤其是二人对垒这种场合,完全是为了吐槽而冒犯,所以就算是开玩笑,却因为刻意而显得居心不良。作为观众虽是在看热闹,也会产生围观吵架的不适感。

    也许玩笑和侮辱的边界的确难以裁定,敏感程度不同的人对此感受也不相同。第一期,伊能静就因为秦昊被吐槽“娶了个娘”发文痛斥编剧,最近一期,王仕鹏因为男篮被吐槽呛声范志毅。

    像不像生活中的例子:你说句调侃,我当真生气,结果你说你只是开玩笑,那么认真干嘛?开玩笑也许是好用的挡箭牌,就像“吐槽大会”这块招牌,潜台词就是:来了就不准生气哦,谁生气谁就是小心眼。


    另外,从这一季引发争议却不乏热闹的表现来看,吐槽大会真是走在了泛娱乐化的前沿。“爆料式吐槽”、“文化式吐槽”、“音乐式吐槽”、“对骂式吐槽”,各种形式轮番上阵。

    有些方式并不高级,却很燃炸,因为够新鲜,比如王勉和大张伟的联合表演的音乐脱口秀,又无聊又搞笑;

    有些因为表达和内容的冲突反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幽默,比如许知远从文人角度解构娱乐明星的吐槽,后面一期呼兰的对文化人吐槽的反杀也很讽刺。

    有些纯粹因为个人风格加持让原本普通的调侃变得咄咄逼人,比如易立竞始终如一的冷脸提问式吐槽(不过第一期完全不备稿的表现真是超级不敬业额)。


    无论怎么说,脱口秀都是近年来最火的语言类节目。相比音乐舞蹈这些欣赏门槛相对更高的表演,语言类艺术一直都是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相声,还是九十年代的小品,它们都经历过兴盛与衰落。如今成功本土化的脱口秀也因为它贴近生活,针砭时弊,笑对人生的本质,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虽然娱乐大众是这些节目的诉求,逗人一笑是喜剧表演者们的目的,但有些开心是转瞬即逝的,能够被记住的快乐还是源于真正的会心与认同。

     7 ) 许知远上热搜?不合时宜的他怎么在顺潮流吐槽大会站稳脚跟

    2021年2月,春节的余味还在,和你一样,我还不太情愿从温暖喜悦的氛围中走出来。

    这个时候看《吐槽大会》这个笑点不断,吐槽热点人物为己任的节目,是不错的选择。

    许知远来的正是时候。这是2021年2月21日的一期吐槽大会。

    “cp是一种未兑现的爱情”“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缺陷。”

    许知远金句不断,不带脏字吐槽够狠。

    节目播出后,许知远更是上了热搜,这大概连他自己也不一定想到吧。

    当逆潮流的许知远站在顺潮流的吐槽大会舞台上,本身就有喜剧色彩。

    “一个文化人,自认为有文化,文化暴露癖患者”

    李诞口中的许知远就是这样一个随时想让人知道自己是文化人的许知远。

    气场不合的许知远,怎么在吐槽大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1 许知远说了啥能上热搜

    他吐槽张大大,“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说出那句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时候,房间一共几个人?”

    这是说张大大文化低,不懂哲学,只能问小学生的问题 。

    他吐槽李雪琴“李雪琴你好,我是许知远,你看着北大的门槛,多低。”

    这是说李雪琴蹭热度,降低北大门槛。

    “薇娅卖梁启超的书,大概会说,好多字,好实惠,梁启超来了也卖不出这个价格”这是说薇娅文化不高,只能用好多字好实惠来卖书。

    更狠的,是吐槽金星。

    毒舌金星,谁敢轻易吐槽,许知远敢。毕竟他原本就是一个刺头。

    “金星,金小姐,她有一种把全世界的事都变成家长里短的能力。我想,即使鲁迅上了她的节目,她也就是问问,在北平一个月挣多少钱呢,你的故居是租的还是买的,后来跟闰土还有联系吗?”

    这是说金星的节目内涵不够,只能问收入,房子还有人际关系等家长里短的话题。

    最后的一个顶针式吐槽更是高潮。

    说到小说《雪国》,“张大大,小说,是一种作家写的、假的事。”

    李诞,作家是一种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

    阎鹤翔,职业你曾经拥有过。

    三句话,讽刺了张大大没文化,李诞看似有文化,阎鹤祥离开郭麒麟就失业了。

    听许知远的吐槽,不一定马上回过味来,但后续再听,简直是绵里藏针,精准地很。

    被称作吐槽大会的阳春白雪,有文化的吐槽。

    就这样,做了五季十三邀节目,写了很多书的许知远,只上了一期吐槽大会,就上了热搜榜。

    他的气场看来还是和吐槽大会挺合拍啊,为何说他不合时宜?

    2 许知远的堂吉诃德气场

    有人说,比吐槽大会更搞笑的是许知远在薇娅直播间的表现。

    什么,他还上过薇娅直播间?

    没错,2019年许知远上薇娅直播间卖他的日历。

    豆瓣伙伴因此上了淘宝伙伴的主场去观看,怎么看都很违和。

    就像薇娅说的,我和许知远老师是两个世界的人。他和很多人都是两个世界的人。

    薇娅不理解居然有从来没用过淘宝的人,许知远不理解怎么能有人把所有的精神都放在物的世界里。

    从小生活在铁道系统的大院里,辗转多个学校,生活在北京,却很少有一种强烈的大院认同感。

    常常是旁观者的角度看世界和思考。

    直到高中时,听了孔庆东老师的课,讲述荷塘月色,那田田的荷叶中,热闹属于蛙鸣不属于我的寂寥。老师的解读深深打动了许知远。

    老师对北大的推崇也影响了他。

    1995年,他走进北大校园,听了很多课程,有戴锦华,钱理群,还经常和读博的孔庆东老师在一起。

    再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许知远,在杂志网站等各大媒体发表自己的文字,还曾在经济观察报中做了两年的主笔,意气风发,采访了世界经济界的很多人物。

    他在大学时期写作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到现在还在很多人的书单里。

    再到后来,许知远出书,办单向街书店,做有争议的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

    看起来挺和潮流的啊,他采访过马东,李诞,罗振宇,甚至薇娅等时代先锋。

    但他也采访过诗人西川,史学家许倬云,看起来不是这个时代前列,却对时代有深层思想影响的名家。

    他的不合时宜在于,无论是在媒体,书店,或者做节目,他都是一个敢于质疑的人,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刺头。

    他对大时代的商业化社会,消费至上始终有质疑,在他看来大众商业化的反面就是精英文化崇高精神的没落。

    你难道没有对这个时代有不适应,他问马东,内含着你怎么可以这样随波逐流的意味,这也是他对很多在商业社会如鱼得水的人们的疑问。

    马东的回答耐人寻味,粗鄙是一种人性需要,人们对莎士比亚的喜爱和今天喜欢流行文化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早些年,许知远的质疑会有更多的追随者。

    那么当时间来到直播间购物都可以狂欢的时代,许知远就更像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不入流的人,甚至引发一些人的反感。

    这个许老师究竟是谁啊,自恋,油腻,看不上大众娱乐,又要摆出想要走近的样子。

    3 吐槽大会什么气场

    其实相比许知远走进直播间带货的那种直观的突兀。

    他走上吐槽大会的舞台,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走错片场感。

    吐槽大会什么气场?

    特别适合这个时代的气场,那就是戏谑,把一切看来高大的人和事拉回到地面来调侃吐槽。

    一直以追求崇高进步为己任的许知远,在这个舞台上,自然会显得不合拍。

    诞生在2016年的吐槽大会,微信已经诞生5年,微博诞生7年。

    移动网络盛行,大家都进入碎片化时代,微博,朋友圈还有更多的社交网络让文字从传统的纸墨中跌落下来。

    文字率先跌落神坛,成了社交网络的吐槽法宝,碎片化交流,随时吐上一吐,快乐的很。

    吐槽大会从诞生到现在每年一期,经历过起伏,但总体还是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主流非主流的人物都可以吐槽,只要你有槽点,当然从商业的考量还是会考虑有流量的人物。

    没有流量也要造点CP来吐槽。

    许知远的“文化暴露癖”很自然的成为吐槽大会可以直面的一个槽点。

    可惜这个槽点,不太好把握,一不当心就暴露了自己没有文化。

    相比金星,张大大拿他的长相说事,李雪琴和薇娅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倒是引发一些思考。

    李雪琴“北大毕业,却在网红节目中赚流量”说的是许知远似乎言行不一,一边自诩清高,一边又来到网红节目博流量。90后不想与他相处。

    薇娅吐槽许老师带货带不动,备货压力低可以亲自配送。卖书带拖鞋就是卖的一个教训。

    两人分别从言行和带货专业角度进行吐槽,倒也精准,还不带人身攻击。

    吐槽大会诞生五季,从一开始的惊艳到后来,慢慢成为网友眼中的明星洗白大会,他们也想有所改变。

    于是节目团队来了一个节目大变化。

    不仅吸纳更多脱口秀演员,还邀请了相声界,主持界的名人,其中就包括许知远。

    4 知识分子的里子,吐槽大会的风格

    许知远其实明白自己和吐槽大会气场的不搭。

    他的定位没有变,还是渴望提醒一些人。

    只是他聪明地用吐槽大会的方法表达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

    人还是要多读书的,还是要有理想的。

    无论是做节目,还是带货,否则真的会很匮乏的。表演文化也是很难长久的。

    就像他说的,他的吐槽更多是从做事和工作出发并不直接谈论个人。

    甚至有人说,他的吐槽方式更接近揭露社会现象的幽默讽刺,显得高级一些,也类似源头来自西方的脱口秀的吐槽。

    这也许正是李诞邀请许知远来的一个初衷,这是吐槽大会变革的一个野心。

    毕竟,仅仅是吐槽娱乐圈那些事,究竟能走多远并未可知。

    当许知远的《十三邀》刚开始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在第五季的时候,来到一个以吐槽为己任的节目中,同样也是第五季。

    事实上,同一个平台的两个节目,好像相聚千万里,能聚一起原本就是身在这个时代的好处。

    那就是百花齐放,各自存在,还能聚在一起探究一下彼此,迸发出奇特的火花也是有趣。

    既然李诞可以去十三邀,成为一个现象人物,许知远来到吐槽大会也是非常自然的。

    李诞的姿态常常是人间不值得,我想活在浅薄里。却又要出书,以作家的姿态。他其实在南方报业工作过。

    许知远常常是,我不会放弃理想主义的姿态,却又会拧巴着自己,去采访李诞,网红主播,还有更多自己不理解的热点人物。

    他其实也到直播间卖日历,为了书店也到处想办法。

    也许像李雪琴说的,言行不一。可是每个人都可能想要做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吧,有时是因为还在路上,有时是身不由己。

    展露自己的错位尝试,这未尝不是另一种真实和勇敢。

    也许,当许知远式的人物走向吐槽大会,或者吐槽大会多邀请一些不同色彩的人加入,正是这个包容的社会更有活力和殊途同归的可能性。

    好像看理想的一个新节目,说是我们需要解困节目。

    不同于一味吐槽,一味歌颂的,提出问题和缺陷,同时也提出了已经在做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节目指出问题弊病,让人看到现实,也给出尝试和解决行动,给人信心。

    这是理想主义不陷入空想,现实主义不走进犬儒的好办法吧。

    写在后面:

    其实,看到许知远站在吐槽大会上侃侃而谈,几乎每一句都是金句的时候,我就知道,理想主义者并没有脱离时代,只是学不会自然相处罢了。如果想做一定也能做到,哪怕是吐槽呢?

    看到李诞嬉笑着介绍文化暴露癖患者许知远,我也知道外表随意又轻松的这一代人,内心未必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先让生活没有那么沉重。

    再来寻找内心的一些念想。

    谁说,许知远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合时宜,他只是说出我们已经不敢说出的话。

    谁说,吐槽大会只有适应潮流,没有点自己的思考,网红主播,当红明星,文化人,毒舌主持,体育人等都聚在一起,原本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文化是沉淀的产物。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原本就不是必然割裂的,他们是可以用行动走在一起的。

    您说呢?

     8 ) 赛制大改:力气使错了地方,或者是无地可使

    赛制相对于前四季的改动的确是能看出创作团队的焦虑,但是吐槽大会的问题完全不出在赛制上。

    《脱口秀大会 第三季》的全程淘汰赛制,放到吐槽大会上,很难说有什么本质的提升。淘汰对于脱口秀大会上自编自演、完全对自己负责的脱口秀演员来说,的确是通过压力逼出优秀作品的手段;但是淘汰的压力对于吐槽大会的「参赛者」能有什么作用呢?更不必说「脱口秀大王」这个 title 之于脱口秀演员和「吐槽大王」之于来自各行各业的艺人,完全不是一个意义。

    最重要的是,美国原版之所以成立是在于每年一集的集中火力和嘉宾之间玩笑的百无禁忌。然而这可以称之为吐槽大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放到同时面对周播和审查压力的国内,能做成什么样子呢?我相信主创团队也知道,但是没有办法。

     短评

    弹壳respect,稿子啥样不重要,临场发挥最好笑

    4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五季以来开场最炸,没有之一!如果因为前半小时分组比较无聊就没有选择往后看的人,你们真的亏大了

    6分钟前
    • Audrey•初丁
    • 推荐

    我觉得改版是成功的 虽然有挺多不喜欢的人的 但是篮球专场能将三星变成四星 还有易立竞 弹壳 许知远那都是意外惊喜啊。呼兰段子越来越好,真的高级。可惜笠姐好像有点怕了,我想看到更有攻击力的东西!

    9分钟前
    • intriguing
    • 推荐

    前面几期有点拉胯,后面好多了淦,范志毅怎么这么好笑李菲儿入错行了,她去讲脱口秀早红了

    12分钟前
    • Azathoth
    • 推荐

    选主咖环节尬出天际,但之后确实是惊喜一个接一个,除了马苏黄奕表演浮夸了些,其余人都基本很棒,宋的稿子其实不错的,表演节奏与其他人相比稍显僵硬(前30几分钟可以直接跳过以获得最佳观看体验)

    13分钟前
    • Carlo
    • 推荐

    易立竞太屌了 …

    15分钟前
    • Swaggy
    • 推荐

    前半小时真浪费时间,后面还算有爆点,不如以前老形式呢!还他妈是自己公司出品的,靠!

    20分钟前
    •  
    • 还行

    什么自爆槽点环节,太尬了。有些人确实恶心。这个节目拉垮了。张大大赶紧滚!

    23分钟前
    • 椿三十郎
    • 还行

    体育场封神。最后阎鹤祥和庞博的相声,本季最佳。

    24分钟前
    • bear.07
    • 推荐

    不要被低分劝退,很炸!

    27分钟前
    • Styledana
    • 力荐

    李诞有句话说的对,你就不该办这第五季。比较尴尬,有些个嘉宾还是好笑的。

    30分钟前
    • 地久天长
    • 较差

    开局劝退但后面还行。第一集弹壳最佳吧。另:蒙淇淇才不是凡尔赛创始人,小奶球才是。目前为止体育专场最佳。

    35分钟前
    • 白rap与小笼女
    • 推荐

    国内的综艺人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综N代喜欢搞创新,认为无创新不成活,然而大部分所谓的创新都是伪创新。目前第一期的所有「创新」如爆灯、补灯、分队环节都是累赘,且无亮点。因为你会发现蛋壳等人精彩的发挥并不是因为这些「创新」而产生的。且看后面如何玩活吧。

    40分钟前
    • Antoine
    • 还行

    强烈建议易立竞和许知远常驻

    41分钟前
    • Protingas
    • 还行

    引入淘汰赛制并没有多大意义,稿子都是节目组编剧写的,考验嘉宾的台词表演技能吗?去《演员请就位》啊!那里没有提词器?难怪了,来《吐槽大会》多舒服,不用写稿,还不用背稿,对着提词板咔咔念就行,不用被嘲演技还能吐槽别人。季季说真吐,但回回都是隔靴搔痒。如今只能期待黑马选手把这汪死水搅出点波澜,EP01弹壳暴雷一炮打响,EP02易立竞让人紧张丧胆。

    42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体育专场下期没有了~易立竞yyds哇!😂

    44分钟前
    • mpor2
    • 还行

    易立竞,永远的神

    45分钟前
    • 豆乳mi麻薯
    • 推荐

    换了赛制,吐槽火力飙升。弹壳respect

    48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壳总和范大将军让我笑到肚子疼

    51分钟前
    • ImChenYaJay
    • 力荐

    在我听来,最好的一段脱口秀居然来自许知远。有没有文化真的决定了上限,不然只能来回那么几个套路憋尴尬的段子。

    53分钟前
    • lowdive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